首页 >> 红色播报
梦回富春,千年一城!(组图)
2022-05-24 18:17:32
来源:富阳日报
作者:(记者:何芳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郑慧英 王军 虞方亮 徐宵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富阳之美,山水是表,人文是里。在这里,中国山水被赋予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千年山水的持久滋养之下,富阳形成特定的文化基因,形成独有的文化风骨。

    面对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我们用“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作为富阳的标签。 今起,根据区委宣传部的安排,富阳发布联合多家单位推出《富春山居文化解码》系列报道,解析富阳千年文化基因,重新认知审视这片山水之于这座城市的意义。

今天
我们先走进“一座城”
这座走过2200多年的城市
她的故事从秦始皇时代就开始了

    富阳 

    富阳,“一江十溪”,素称鱼米之乡。物产丰盈,居民殷实,男子力耕,女勤缫织,赋性刚毅。

    《说文解字注》:“富”,备也。一曰厚也。看字形,安居宫室,丰于饮馔之义。

    这就是富阳。

    东经120度、北纬30度,典型的中国江南之城。在丰沛的雨水中,拔节生长;在滋润的山水中,幸福自足。

    这一座城,因瓦窑里遗址的发掘,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被推到6000年前。这一座城,从秦时制郡县,唐时聚集市筑城池,至明朝桂軏奠定近现代城市格局,已走过2200多年。

    有人集聚,始有城。绵延千年,朝代更替,一座城积淀下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山水为媒,以人文为基,产城相融,成就一处富庶安居之乐土。

△富阳城全景(1993年 叶盛高 摄)

    富春建制 始于秦皇

    50岁的秦始皇,此时正站在钱塘江边。

    统一中国已有十年,这位颇有创意的君主开创了后世帝王巡视天下的先河。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的统治,他不辞劳累地五次到各地巡视。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最后一次出巡到了钱塘江一带。

    到了钱唐,秦始皇登上武林山,临江眺望,要择一处渡江去会稽山祭奠大禹。却见江面辽阔,波涛汹涌,无处可渡。

    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只得望洋兴叹。继而又大手一挥,西行!

    西行约一百二十里,到了富春江边。秦始皇登上一座石桥,眺望富春山水,发现有一处两山相对耸立,江面变窄,可不是过江的好渡口吗?

    于是,大队人马揽舟凌波,渡向江南。

    这个故事来自于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就此,杭州留下“秦望山”之名,富阳有了“秦望桥”之名。

富阳,古称富春
秦统六国设置郡县
是富春建制的起始

△宋·《临安志》载富阳县境图

    尽管早在新石器时代,富阳就有先民活动的足迹,但离城市雏形或早期城垣的产生尚早。不过,正是人的活动、聚族成村落,才为形成城垣打下基础,并在此后不断发展。

    春秋时,诸侯割据,富阳属越国管辖,战国时属楚。富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统六国,分天下为36郡,其中会稽郡26县,富春为其中一县。

    当时的富春县比今天的富阳大得多,还包括如今的建德、桐庐。而会稽郡26县中在今日杭州市的还有余杭县、钱唐县,彼时钱唐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山中小县。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在1947年论述:自秦汉至六朝初期,富春地位,重于钱唐,孙吴创立东安郡于钱江下游,即以富春为治所。

    史学家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孙权对家乡的偏爱,一方面也是地理形势所决定,因为当时江海交汇南北津渡处,在今之富阳,而不在老杭州。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在乱世中,富阳区域、辖属、域名几经变迁:富春、诛岁、桐州。直到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名讳,更名为富阳。阳字,来自于富春江以北,为阳。

    建堤治水 百姓安居

富春县前江势奔,危楼如画俯山根。
林林人影向沙市,叶叶风帆下海门。

    这是描写富阳县城的几句古诗。前两句写富阳城紧傍水势汹涌的富春江,描绘一个“险”字;后两句则勾画出安乐和平的图景,人群挤挤涌向市场,众多船只扬帆驶向钱江。乍看两相矛盾,熟悉富阳城的人知道,富阳能化险为夷得益于江边的春江堤。

    西起苋浦,东至鹳山,“计三百余丈,以御水患”,初建至今逾1300年,是富阳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两处水利工程之一,另一处是阳陂湖。

    唐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当政,国泰民安,大兴水利。时任富阳县令李浚采纳百姓的意见,决定在城南修筑防洪石堤。堤长300多丈(约1000米),全用条石垒成。从此,城关不致坍塌,还为皇天贩几万亩农田减轻水患。百姓感恩戴德,把李浚的牌位列入名宦祠,四时祭祀。春江堤曾多次整修、加固,并数易堤名,如吴公堤、富春堤,至今仍在起着保护富阳城安全的作用。

    赘述春江堤,是因为这堤坝是富阳城市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富阳虽然早已置邑筑城,但古城的位置久湮无考。有关富阳建城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大清一统志》:“富阳古城,在今县西北隅,汉置。”相传,汉时的富阳城,建在今天高桥观前、黄泥山一带。

    古代城市作为封建政权控制中枢而存在,只有成为一县政治中心的县治所在地后,其城垣建设相对一般村落、集镇来说,迅速发展才有可能。明正德《富春志》和清康熙《富春县志》都有记载:这里“形势雄伟、内气充厚,春江萦带乎其南,群山旋绕乎其北,山川具有自然险因”,正是理想中“高深城隍”的好地方。唐武德四年(621年),这里成为县治所在地。唐武德七年(624年),城内建成了文庙,为古代儒学教官衙署所在。然而由于濒临江滨,县城经常遭到洪水的侵袭,城南江滨砂砾遍地。

    春江堤的建成,保护城内安居。稳定的生活状态下,才诞生集市。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唐朝经济(下)》称:“浙江富阳县市在城西北隅,周围二里五十步。贞元十二年(796年),移市于大桥西。”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是政治、军事统治中心,最初城和市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市的出现一般都要晚于城。富阳县市的出现,表明了城与市由分离走向统一,同时也表明尽管规模很小,但城市产生了。

    到唐咸通十年(869年),富阳县令赵讷筑城,城内有城隍庙、吉祥寺、真觉寺等公共建筑。

    自唐成为县治所在地后,富阳县城所在位置相对固定,尽管城垣时毁时建,地点屡有交更,但总体范围一直离不开今天富阳城域的老城区一带。

    桂軏筑城 城郭定型

    随着历史的演变,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明代,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完善,商品生产和交换更加频繁,交通运输手段增多,交通条件更加方便,富阳城的发展有了一大飞跃。

    标志之一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西门内开设惠民药局,后为医药署,并在明代首位知县杨敬的主持下,于恩波桥西侧办起了孤老院;

    标志之二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按察佥事焦煜、知县王惟孝创建富春书院;

    标志之三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桂軏筑城,城居固定,世代相依;

    标志之四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何吾浚重修学宫,即文庙、孔庙,学宫成为规模空前的建筑群。

    这一时期,城内还修建了大批寺、庙、殿、祠,特别是知县桂軏筑成了县城四周城墙、城门后,奠定了近现代富阳城的格局。

    城垣东连鹳山,西濒苋浦,南临富春江,北带后河,东西长1000余丈(3000余米),厚2寻(约5米),高1丈4尺(近5米),雉蝶即城垣上女墙1200堵。自明代、清代、民国,历时400余年,县城境域沿明无变。即使到了今天,除了南边临江的一面,富阳城市架构的其余三面,都是以桂軏所筑城垣为中心而扩展、延伸的。

    历明至清鼎盛时期,城垣建筑及城内的街巷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以东西向大街(今富春街,俗称老街)为干道,连接横街(即南门街)、三思街和纵贯南北的市心、大寺、小寺、周家堂子、司弄、城隍庙、赖湖桥等8弄,及慈善、余家、金波、丁婆、竹竿、小水门等7巷。街巷分布总体格局一直沿至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爆发前。

    水路发达 商业繁荣

    富春江,与富阳城市发展壮大唇齿相依。

    在古代,与陆路相比,水路运输量大、费用低廉,是长途运输的首选。富阳县城地处县境中部、富春江中下游北岸,富春江自西向东流经全境。这条浙江省内最大的内河航道,江上船只可上溯桐庐、兰溪;下行临浦、杭州,经古运河直达苏州、上海及运河沿岸各大主要城市,并与外海相通。

    地理因素决定了富阳在商贸运输中的独特地位。在历朝历代,富春江两岸建起众多码头,为长短途运输提供便利。纵贯其间的支流苋浦,又是江上船只避风或停泊栖息的地方,水上运输极为方便。

    明至清咸丰的数百年间,富阳没有遭遇大的兵事和匪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迎来发展机遇。富春江水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富阳城内的商业日渐兴盛。

    那时候,集市开市日由每月6天增加至每月18天,到清代形成为每日集市,居民和四乡农民上集市出售和购买物品,与外县、外省经商往来也日益频繁。

    菜市集于恩波桥东、西两隅;土纸、茶叶、蚕茧和竹木炭等土特产品在桥东善长弄一带集散,商行、货栈都集中在这里,市面极为热闹。与轮船码头相连接的南门街一带,铁、木等作坊较多。

    据清光绪《富阳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至光绪八年(1882年)间,来自绍兴、安徽、宁波、萧山、福建的商人,先后在城内设立两浙公所、新安会馆、四明公所和闽商会馆等经管同乡商务的机构,各地商人所经营行业,各有侧重和特色。富阳本地人所经营的一般为代客存放、转运或作媒介的土纸行以及茶行、茶馆、客栈等服务行业。

△富春江竹排(上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易的扩大,交易场所的固定,县治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行政职能仍较突出的前提下,富阳城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结构,生产与消费兼有的功能。为了生产和交换的方便,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定居到县城。出于方便生活、子女教育、宗教信仰等需求,他们热心修筑城池,兴建桥梁、学校、寺观等公共设施和场所,城内结构逐步完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富阳籍爱国志士张恒的体育情缘(组图)
·下一篇:1972年,那个和周恩来“偶遇”的杭州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组图)
·中华独秀孟河斧劈石盆景艺术 记江苏非遗文化传承人魏达荣父子俩共创《富春山居图》(组
·《富春山居图》在常州工匠手下“合璧”(组图)
·寄望两岸统一!常州工匠用斧劈石打造《富春山居图》“合璧”之作
·《富春山居图》在常州工匠手下“合璧”(组图)
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