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故居大门

钱学森故居已破败不堪
中新浙江网2月27日电 在杭州的名人故居(旧居)中,位于小营社区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主角。就像胡雪岩、郁达夫等名人故居一样,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木结构老房子,由于其主人——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赫赫名声,一直受到关注。
然而,多年来,钱学森故居的保护情况却令人担忧。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座已经“吱呀”作响的老房子里,足足居住了35户人家,令修缮工作无从下手。
昨天,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钱学森故居的住户已于日前开始搬迁,如今已完成过半。这也就意味着,等待已久的修缮工程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始。如果搬迁顺利,修缮一新的钱学森故居将在不久重新亮相。按照目前的计划,故居修缮完成后将作为陈列馆免费开放。
老房子早已不堪重负
热闹的浙医二院背后有一条幽静清新的小巷子,苍翠的竹林和粉饰一新的黛瓦白墙,掩藏了一座座呈现疲态的老房子,这里就是方谷园。据传,这里原为明代浙江布政史应朝云的后花园,主人命名其为“方谷园”,是为了和富商石崇的名园“金谷园”相媲美。
钱学森故居就“躲”在方谷园中段。如果不是特别留心,行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相比起方谷园的其他房子,它的大门要推进好几米,外墙也毫无特征。只有大门右侧一块巴掌大的小铁牌标示着这里的特殊身份:“杭州市文保点钱学森故居”。
钱学森故居共占地1.3亩,南至方谷园2号,北至小营公园3号。整个院落内有一幢面阔三间、进深三楹、二层过街楼式的木屋民居。上世纪60年代,在原后花园的位置又建造了一座两层高的简易楼。故居历经百年,布局依稀可辨,从1951年的平面图与现状地形图上看,主要建筑仍然保存完整。
尽管主人赫赫有名,但这里与方谷园的其他房子一样,流动的都是平常人家的气息。去年8月,记者特意探访过这里,当时整整住了35户人家。在以公寓楼房为主的现代化城市里,这样琐碎拥挤的住处已经不多见了——昏暗的房间、陈旧破烂的木料,各色各样的油漆,四处可见的门帘、隔板以及嘈杂不堪的环境……不由让人担心这座年迈的老房子能否承受这样的折磨。
钱学森痕迹现已难寻
昨天,记者再度来到这里,大部分住户已经搬走。老房子的门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物,不少人家的门上都贴上了白色的封条。负责修缮工程的上城区小营地区危旧房改造指挥部曹贵龙工程师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原来的35户人家,已经有25户搬走了。
大门入口处的一家人正忙活着整理东西。“明天就搬走了,妈妈很不舍得,哭了好几次。”58岁的何芳菲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西面昏暗的房间里,她85岁的母亲冯克勤坐在床上,说起搬家,脸上尽是不舍。“我们1951年搬到这里,那时候我才24岁。”在目前的35户人家中,冯克勤住在这里的时间最长。
“这里以前还不错,都是很气派的落地长窗,门厅里也铺着地板。”何芳菲指着眼前黑乎乎的青石板说。她口中的一整排落地长窗,仅剩下破旧的两扇。“你看那个门槛,都那么破了,我们小时候可好了,都拿来当凳子坐的。”她说,当时这里还没几户人家,很清静,但后来住户越来越多,老房子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抓着残缺不全的扶手,记者一步一步登上二楼,“嘎吱嘎吱”的声音不禁令人心慌。二楼,那短短几米长的楼道里,曾经住了3户人家,如今两户门前已经贴上了封条。“房子被隔得越来越碎,人越来越多,每天踩着地板都觉得慌。”一位住户说。几十年来,钱学森故居还因为漏水维修过多次,“西面的墙都塌过,以前是泥墙,后来才砌成砖墙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市井生活的擦洗,钱学森的昔日痕迹,随之消失了。冯克勤老人说,多年之前,这里有个陈奶奶,据说是钱学森的亲戚,她是最后一个保留着钱学森记忆的人,很多人都听她说过,钱学森小时候就住在第二进房子西侧那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