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
鲁迅 (1881 ~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此,至1898年去南京读书止,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 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时亦居于此。此后至1919年间几次回乡也在此居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台门原是周氏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约建于1810 ~1813年,为典型的绍兴台门式民居。鲁迅家居在新台门西首,为纵长式院落建筑,南北长90米,东西宽 5~22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皆为砖木结构,青瓦粉墙,石板地面。1919年鲁迅举家迁往北京,部分建筑被改建。故居前后 6进,中间隔天井,正面为两扇黑油石库门,原系新台门的边门。进石库门,前二进为门厅、过道及厅堂的平房建筑。厅堂原为3间坐西朝东的平房,被改建为坐北朝南的厅堂。厅堂前的一株四季桂还是周家故物。
后四进为鲁迅家的居室和生活用房。第三进是5间楼房,后经改建,原为鲁迅家早年的住处。第四进为2间南北向的楼房,是鲁迅家的原屋。楼下中间用板壁隔断,各分成二小间,有门相通,是鲁迅祖母、母亲住处和吃饭会客的地方。1910~1912年间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经常在此接待亲友来访,并在此写作了《古小说钩沉》和第一篇小说《怀旧》等作品。楼房的北面二进是灶间和堆放粮食、杂物的平房,中间有门通向后院。 故居的北部是百草园,原为周家与别家共有的菜园。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为一木构旧式民房,南向,5进。第一进是门厅,大门上有何香凝所书匾额;第二进是秋瑾生前使用的客堂、餐室、卧室。1907年,秋瑾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客堂是她与革命党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卧室后壁有一暗室,曾藏过文件和武器。卧室内现照原样布置,陈列她生前所使用过的实物;第三进为其兄住处;第四进为其母住处。现在三、四进已被辟作陈列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 (1868一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曾赴法留学,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故居原门牌33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间,带走廊。此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周恩来祖居
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位于绍兴市区劳动路东端,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浙江巡抚因周妻寿至百岁,特赠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这里原为周恩来祖辈聚居之所。后因其祖父出仕江苏,才迁居淮安。
周恩来虽诞生于淮安,但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祖居是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平房,坐北朝南,阔三间,深三进,入内每两进间各有明堂相隔。第一进为门斗,是富有绍兴地方特色的黑漆竹丝大门,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型匾额,上为陈云题的“周恩来祖居”五个大字;第二进为厅堂,现辟为陈列厅,陈列着1939年周恩来来绍开辟抗日活动情形的图片和文物,厅正中安放着周恩来戎装塑像,目光炯炯有神,神采飞扬;里进为三间正屋(原为楼房),中间为客堂间,陈设六角拼盘和古式书桌等物。西厢房是当年周恩来下榻处,陈设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