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下梢”就是尾部、终点。“九河下梢”就是说那九条河流到白洋淀也就到了它们的尽头。其实在古汉语里“九”字不一定是实数,古人常常用三或者九来形容数量非常多。比如屈原的《九歌》,其中就包含了十一篇作品。那么白洋淀一方面接纳九河之水,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水注入海河,最终汇入渤海。因此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
东方月:刚才专家也谈到了,白洋淀是古黄河改道后留下的一片积水洼地,照理说它应该是一个天然湖泊了。那么白洋淀真的是由于纯天然因素形成的吗?
赵忠祥:白洋淀本来是一片洼地,是包括六郎亘、唐堤在内的多处人工堤坝的修筑,才使得这片洼地最终变成了湖盆。湖泊的形成至少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盆地,一个是水源。白洋淀盆地的形成包含了很多人工因素,那么白洋淀的水源是否也有人工因素的介入呢?
高俊杰:这个问题就说来话长了。东汉末年,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曾经对白洋淀周围的河流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改造。比如说开凿白沟水渠,阻止淇水流入黄河;开凿平虏渠,沟通滹沱河与泒水等等。曹操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对于今天海河水系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古白洋淀的变迁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说“九河下梢”,其实从古至今,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是经常变化的。比如说易水河,古代的易水河共有三条——北易水,中易水和南易水。其中的南易水是注入白洋淀的。可是现在这条河已经淤平了,没有了,但同时又有其它的河流以各种方式加入到白洋淀来,因此,不管河流怎么变,至少到现在,白洋淀九河下梢的格局没有变化。
东方月:一个关于白洋淀形成的话题竟引出了这么多的历史名人,大禹、燕昭王、曹操、杨六郎……看来,说白洋淀很神奇,从人文的角度来讲也是不过分的。问题是我们刚刚谈到的才仅仅是白洋淀的外围,那么白洋淀的内部,那么多的苇田,那么多的沟壕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东方月:如果说白洋外部环境的形成是自然条件中融入了大量的人为因素,那么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又看到了白洋淀内部的构造完全是人力完成的。星罗棋布的苇田,3700条沟壕,由此我们不能不惊叹人力的伟大。不过当时对白洋淀挖壕是有不同意见的,反对者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我们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赵忠祥:白洋淀挖壕是宋辽争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举措。现在是和平年代,特别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讲改造自然,而现在更多提倡的是顺应自然,在顺应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无论山川河流还是动物植物,可以说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更有许多存在是自然生态这一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所以,当我们要通过人力对自然界进行变动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东方月:赵老师是利用古代白洋淀开挖沟壕的事例对谈话思想进行了升华。刚才在大屏幕上向我们介绍白洋淀沟壕成因的是安新县县志副主编周润彪先生。今天周先生也来到了我们演播现场,周老师,您好,您刚才讲了白洋淀沟壕的形成,您再说说白洋淀名称的由来吧。
周润彪:好。汉代之前白洋淀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白洋淀第一次被古人写进文章,是晋代词赋家左思的《三都赋》。在《三都赋》里,左思把白洋淀称为“掘鲤之淀”,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至少在晋代,白洋淀是叫做“掘鲤淀”的。
赵忠祥:淀的意思就是浅水湖泊。深水为湖,浅水为淀。
高俊杰:是这样。那么白洋淀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宋史·河渠志·塘泺》,当时把白洋淀的“洋”写成牛羊的“羊”。当时白洋淀的水势比现在大得多,大风卷起一层层波浪,就像奔跑的羊群。后来人们才为“羊”字加了三点水,形成了白洋淀现在的名字。
赵忠祥:也就是说白洋淀的名字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据左思《三都赋》的记载,晋代的白洋淀叫掘鲤淀,宋代叫白羊淀,是山羊的羊,再后来才确定为现在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