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柏坡“历史悬念”
——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51周年暨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50周年特稿
(张志平 李继准 赵福山 余炳荣)
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平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县县志中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揖其西,北依林峰,南对光禄;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的先决条件。
西柏坡位于滹沱河北岸、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百十来户人家的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西去径入太行山腹地,东下沿河大道直达大平原。平山县城去华北交通枢纽石家庄仅40公里之距,交通方便,易守难攻。不远处即是汉代名将韩信以7千兵打败20万敌的“背水一战”之古战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平山县群众基础好。大革命时期这里就有了各级共产党组织,发展了许多党员。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紧跟党走。抗战时期平山是抗日模范县,早有“北方兴国”之誉。抗战初期,由1500多名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团”,曾荣获“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之殊荣,被调到陕北担任延安的卫戍任务,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并数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西柏坡村沿滹沱河畔而建,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核桃、柿子等果品累累。丰硕的收获,保障了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947年3月29日,撤出延安的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举行了会议,决定由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和任弼时(代号史林)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由担任书记的刘少奇率队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5月3日,刘澜涛陪同刘少奇、朱德到达平山县封城村,与正在指挥正太战役的聂荣臻、肖克、罗瑞卿等会面。当谈到工委的驻地时,晋察冀的领导请求中央工委留在本区,刘少奇、朱德考虑后,经在陕北的毛泽东等同意,中央工委留在了晋察冀。
一 何人选中西柏坡
选址何方?刘少奇、朱德颇费思考。“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一次,聂荣臻这样说道。“阜平不富,平山不贫。”刘少奇也曾听说过当地老乡传说的这句俗语。“要选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也就是交通比较畅通却又不能在大平原上。”朱总司令提出了他选址的战略思考。刘少奇轻轻点头:“要考虑到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鉴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考虑,决定在平山县境内选址。于是,朱德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和聂荣臻的一位副官处长,奉命骑马从平山城沿滹沱河考察,一直上行到洪子店和东西黄泥村,然后又折返考察了滹沱河沿岸的30多个村庄,并把考察结果绘成草图,附带考察意见呈交刘少奇、朱德等。
西柏坡村后是不太显眼的柏坡岭,岭后群山叠翠。全村当时百十来户人家320多人,拥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