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我省城乡的革命遗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证,是河北人民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省政协委员张志平提出,如此众多的红色革命资源,却面临着管理难度大、资金严重不足等困难,亟须采取措施加以全面保护。
日前,曾长期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张志平委员,先后走访了省直有关部门以及涉县、邢台县、平山县、阜平县等红色革命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通过搜集资料、专家座谈、现场考察等形式,对我省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惨案发生地、重要领导人故居、重要战斗地遗址的现状、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革命遗址保护困难不少
我省的红色革命资源极其丰富,张志平委员介绍,全省仅省级以上近现代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80处。据初步统计,仅晋察冀边区革命遗址就有300多处。
他痛心地说,全省除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比较到位,馆区环境、设施和遗址保存都能保证,其他的一些革命遗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年久失修的问题。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相当部分遗址的本体及其原生环境已被破坏,一些房屋破损严重,已呈摇摇欲坠之势,如不采取措施予以保护,这些红色印记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模糊直至消失。
分析原因,张志平委员认为,各地的革命遗址分别由宣传、文化、民政、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还有的由乡镇政府、村委会甚至老百姓自己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高水平的整体建设规划;一些革命历史遗迹保存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部门掌握的数据也不一致,革命遗址底数不清,给革命遗址的保护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革命遗址多数在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区,资金问题是制约革命遗址保护的最大问题。高起点高水准规划设计“从这次调研中,我深深体会到,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提升和弘扬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升我省的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大意义。”张志平委员认为,革命遗址应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抢救、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并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使之既成为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又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老区人民的生活面貌。
他建议,革命遗址保护需要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应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文化、民政、财政、文物、建设、旅游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参与,对革命遗址实行统一保护管理。并成立相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高起点、高水准做好规划设计,对不同时期的革命遗址制订详尽的保护规划,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保护维修工作,做到事事有着落。从革命遗址保护的角度,确定统一的统计标准,进行一次认真的摸底清查,确保不落项,没盲点,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整合资源建红色旅游圈“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革命遗址的保护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张志平委员提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做大做好红色旅游,争取更多旅游收入用于遗址保护;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财力的增长与保护经费增加挂钩;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征集社会捐款;还可以通过党费转移拨付,交纳特殊党费、团费等渠道筹集保护资金;调动所在地乡镇、村的积极性,通过适当补贴、共建共管的办法发动当地政府和群众共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