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承载着周恩来深厚情感的“第二故乡”,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书写了周恩来从青年时代起勤奋求学、立志救国的历程,更孕育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里,见证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世纪姻缘,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了一对真正的“革命伴侣”。
7月7日,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抵达此次研学活动的第四站——“觉悟之城”天津市。
学员们踏着清晨的阳光,首先来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巨型雕像,庄严肃穆地眺望着前方,四周的浮雕群记录着两位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学员们瞻仰伟人荣光,并手持鲜红的研学班班旗,在雕像前合影留念。
展厅一楼主要记录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为民族解放建立功勋”、“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三个部分。研学班学员们跟随讲解老师的步伐,从周恩来“年少立志”开始,走进周总理的一生。
年少求学不易,周恩来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并严于律己。“‘容止格言’为严范孙所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学子每天出入楼门,常常在镜子面前,摩挲摩挲头发,整理整理纽扣,整饬仪容成了风气。周恩来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与他在南开学校养成的这一良好习惯密不可分。”研学班学员张缤月在此为同学们深情讲述了周恩来就读于南开中学时,关于大立镜与容止格言的故事。
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序参观了展厅周恩来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的手写笔记、穿过的服装等陈列物品。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重大事件的油画,一页页力透纸背的书信,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天津的革命活动和思想转变过程。学员们认真聆听解说,不时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深刻体会到了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代所展现出的崇高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用“六个杰出楷模”的精辟概括,鲜活地把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品质和完美人格风范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研学班学员们仔细研读并学习领悟“六大杰出楷模”精神内涵,并进行了心得交流分享,在陈列墙前合影留念。
来到展厅二楼,这里是邓颖超生平展厅。邓颖超生平展以时间为序,分为“探索妇女解放之路”“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引领妇女参加建设”“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四个部分,全面展示邓颖超的卓越贡献和崇高风范。展厅整体设计呈弧形结构,展现了女性柔美而坚强的品质。邓颖超15岁投身五四运动,参与发起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1923年,参与创建进步组织女星社,创办关于妇女问题的刊物;1924年初,邓颖超在天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将一生献给中华民族奋起复兴的事业。
研学班学员们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了邓颖超的生平事迹,深深为邓颖超的勇毅与大爱精神而感动,为周恩来邓颖超深厚的革命情谊而感叹,被他们的卓越贡献与崇高风范而感染。
随后,研学班来到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继续追寻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红色足迹。觉悟社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是周恩来领导的天津爱国学生的进步组织。觉悟社研究新思潮,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在北方的革命社团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范瑾莹带领研学班学员们参观学习觉悟社的成立背景与深远影响,了解以周恩来、邓颖超、马骏、刘清扬等成员为代表的觉悟社成员在解放思想上的突出贡献与精神上的闪光点。“觉悟社纪念馆于1986年对外开放,我们走过的每一块砖,看到的每一片瓦,都是100多年前的原貌。当年就是在这座小院里活跃着一群年轻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天津青年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范老师的讲解,学员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探求真理、满腔豪情的革命岁月,感悟到穿越百年历久弥新的红色气质。
20个进步学生,为了探求真理相聚到这里,为后人留下一本记载他们觉悟过程的《觉悟》。在新思潮的推动下,在觉悟的声浪中,社员们按照各自的理想和追求从这里起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栋梁之才。通过在觉悟社旧址的参观学习,研学班学员们仿佛与觉悟社的先驱们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新青年”与新时代青年同处于最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定要将精神火炬接力传递,无论风雨兼程还是晴空万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