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周恩来领导的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7月3日,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从江苏淮安出发,抵达此次研学活动的第二站——“英雄之城”南昌。
学员们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五位革命先烈的雕像,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肃穆,将同学们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学员们手持鲜红的研学班班旗,在先烈们的雕像前拍照留念,铭记历史,铭记先烈遗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八一起义纪念馆全面生动的展现了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反映了八一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学员们走进纪念馆陈列大厅,依次参观各个展区。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聆听讲解,不时积极交流,分享着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见解。从起义军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到人民群众广泛而坚定的支持,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触动着大家的心弦。学员们还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份详尽的史料档案,以及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展品,深刻体会到了南昌起义所蕴含的历史伟力与现实意义。
“同学们,当年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有贺龙、叶挺、朱德、蔡廷锴等将领率领的不同部队,这些部队大部分都是隶属于国民革命军。为了在战斗打响之后能够区分敌我,起义军的着装便改为了在领子上面系上一条红丝带,而且在左胳膊上扎上一条白毛巾,马灯、手电筒全部标上红十字的标记。起义军还约订“河山统一”作为当时的起义口号……”。研学班学员何先喆在起义军军服陈列橱窗前,激情高昂地为学员以及围观的游客们讲述“红丝带”的故事。
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会议室,研学班师生与纪念馆人员围绕“周恩来坚定理想信念与坚强革命意志”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学员杜飞衡同学认为,周恩来总理21岁就领导了天津爱国学生运动,24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29岁领导南昌起义、创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队伍,30岁在党的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之所以在青年时代就能为党为民族忘我奋斗,而且终生不渝,关键是确立了正确的理想,确立了为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抱定了要为主义、为理想、为人民而奋斗的决心。这就是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学员宋锦同学表示,以南昌起义所体现的抗争精神如同周恩来总理挚爱的海棠花一般热烈且坚韧不拔,可歌可泣。作为新时代青年,切忌空喊口号,而是要如周总理一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推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座革命陈列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后,研学班师生又走进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正式进驻张勋公馆,并在此办公,直至同年4月4日离开南昌,开赴抗日前线。这里见证了新四军从诞生到走向抗日战场的历程。四个展厅分别通过详尽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展现了新四军在南昌组建初期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
研学班学员何先喆的外公曾是一名英勇的新四军战士,来到新四军军部旧址,他仿佛能感受到外公和他的战友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身影,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