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品175幅。捧读邹建国一片丹心编辑出版的书画集,欣赏书中颂扬周总理的书画佳作,人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周总理“盛德在民长不没”、“天不能死地难埋”诗句的意境。
耄耋老人自办《研究通信》
白玉琢,1922生,辽宁省凤城市人,离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76年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他和全国人民一样,内心无比悲痛。1982年离休后遍访全国各周恩来纪念地,对周总理愈发敬仰,萌生了在有生之年学习、研究、宣传周恩来精神,向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念头。他收集整理周总理少年时代在铁岭、沈阳读书时的事迹,收藏全国各地周恩来纪念馆的门券、说明书、有关资料和宣传周恩来的书。多年来他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余热发光,积极宣传周恩来精神,在三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在凤城市各中小学巡回举办“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展览,受到广大师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省市报刊先后做了相关报道;二是在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周恩来与魏家楼子》、《周恩来少年时代在东北史实辨证》、《周恩来与黄显声》等文章;三是自费试办了民刊《周恩来研究通信》,无偿寄给相关单位和周恩来研究爱好者,前后已出7期,其中还精印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专刊》。由于他的执着精神和所做出的成绩,1996年白玉琢75岁时被淮安周恩来研究会吸收入会,成为年龄最大的会员。
现已是耄耋之年的白玉琢同志虽然老病体衰,但他牢记周总理“活到老,做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方面辅导当地青少年学习宣传周恩来,并向他们捐赠关于周恩来的藏品;另一方面在有生之年,借助手中的笔写文章,将自己所知奉献社会。
矢志三十载研《资料目录索引》
孙国权,1971年入徐州矿务局庞庄矿,先后干过采煤工、质检员,后来被选进矿职工子弟学校图书馆做管理员兼历史教师。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孙国权在悲痛之中萌发了搜集相关资料,弘扬总理思想和功绩的念头。此后,他从各种报纸、期刊和学报上,搜集有关周恩来的文章信息,做卡存档。他还经常到徐州图书馆、中国矿业大学查资料,一泡就是一天。后来他又给台湾、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图书馆写信,自费征集国际上有关研究周恩来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漫漫30载,他搜集到了中外相关周恩来的文章、书籍、歌曲、曲艺等24000多张卡片,足有40公斤重,并将其汇编成30多万字的《周恩来资料目录索引》书稿。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有关周恩来的书籍之最》、《周恩来民国时期书籍简介》等文章,堪称周恩来资料研究的“专家”。多年来,他一直梦想将书稿出版。但苦于经济拮据,无力自费出版。面对诸多无奈,孙国权并没有气馁,他计划建立一个网站,无偿为用户提供服务。他动情地说:我为周恩来研究做了事,我从内心深处走近了周恩来,虽辛劳30载而无憾无悔!
与癌魔抗争绝唱《周恩来的少年时代》
《周恩来的少年时代》一书的作者胡景芳同志,1956年在北京参加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时,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6年周总理逝世时,胡景芳在辽宁省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他想起周恩来曾在辽宁省铁岭银冈书院、奉天(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过书,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愿望:对周总理这一段人生进行调查研究,为孩子们编写周恩来少年时代故事,教育孩子们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他走访周恩来少年时读过书的学校,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健在的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广泛阅读纪念、回忆文章,先后出版了《周恩来童年的故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等读物。1998年前夕,与辽宁少儿出版社协商,他决心不顾年迈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