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年2月26日我应邀出席了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生平事迹展》开幕式,所见所闻使我印象深刻,很受感动。
出于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与热爱,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9周年,并使香港的青年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铭记他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更好地学习他的崇高精神,香港满威利基金会及何东舜銘国际文化基金主席何东舜銘先生、副主席陈复生女士积极与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联系,经过近一年周到细致的筹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及大公报社等六个机构共同举办了这一展览。
满威利基金会将笔者拙作《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在香港印制出版繁体字版,也在展览开幕仪式前召开了出版新闻发布会。
出席展览会开幕式的主礼嘉宾规格很高:除主办方领导人员外,还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联办副主任郑坤生、全国侨联副主席96岁高龄、德高望重的庄世平老先生、何东国际关系问题学会主席何东、何鸿章大使等。此外还有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群及第二编研部主任廖心文女士,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伯父生前秘书纪东,卫士高振普等。
展览现场,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弧形淡绿色屏风,上有周恩来笔体《为中华之崛起》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百块展板美观精致,内容分六部分,包括《少年立志 追求理想》、《为求解放 不懈奋斗》、《开国总理 功盖千秋》、《心系百姓 与民同乐》、《模范夫妻 挚爱情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参加开幕式并观看展览的学生、市民极为踊跃,络绎不绝。我看到有几名八、九岁的小学生,跟随爸妈参观展览后,又各自 买了两本《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排队来找我签名。经询问才知,他们都还要给自己的学校送上这本书。这让我很受感动,毕竟这书要150元一本呀!
还有件我未想到的事:九十高龄的粤剧老艺术家红线女,在女儿红虹陪同下,专程从广州赶来参观这个展览。当她看到我时,高兴地对我说:“周总理的展览我当然一定要来!我今天还要赶回广州。”她对记者说:“我对周总理十分尊敬,他是领导,我是子民,他是老师,也是朋友。”
开幕式后,主办方还安排了纪东、高振普和笔者三人与百多名学生座谈,取名“周总理与我——分享会”,共同回顾周总理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谈他工作如何繁忙、如何顾全大局,谈他待人诚恳、生活俭朴等。与会人员争相提问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可谓隆重非凡!
由此可见周恩来总理在广大香港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二)
这一展览还给我带来了另一个收获——认识了前国民党陆军少将蔡省三先生,蔡老先生与我讲起了封存62年的一段往事:1945年9月蒋经国先生对我伯父周恩来的一次称赞。
蔡先生是1975年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人民政府特赦的国民党战犯,当时政府对他们的政策是:可留大陆,可去台湾,也可另择居住地,并来去自由。蔡先生一心想去台湾,因他曾是蒋经国的部下,1941年蒋经国在江西赣州创办《江西青年日报》时,23岁的蔡省三担任总编辑,他们之间曾共事十年。被特赦后,蔡省三等十人经停香港,等待台湾批准入境,但时任台湾最高领导人的蒋经国,却拒绝他们进入台湾。于是这十人只得各奔东西,自谋出路。蔡省三留在了香港,以写作为生。并于当年得周总理关照,特批其原配夫人到港与其团聚,使他深受感动。
尤令蔡先生感动的是,1975年9月1日至4日,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报连续四天转载了香港杂志的一篇文章《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周总理当时虽病重在床,但他坚持看完四篇连载文章,并在最后一篇连载旁用颤抖的手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