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河畔的芦苇中,避开了包围圈。
拂晓时分,天显微光。冷云按军人习惯开始观察地形。突然,她发现了正向大部队包抄的鬼子。此时只要不弄出动静,寻机悄悄渡河,自己就安全了,但战友们……生死一念间,千钧一发时,女战士们商量了什么、决定了什么,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但我们却知道她们选择了什么——她们8个人分成3个战斗小组,在包围圈外照着敌人就是一顿猛揍。
她们的火力并不猛,但骤响的枪声就是最紧急的警报。大部队抓住战机,借敌人被打蒙的瞬间,在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成功突围。
此刻,8位女战士已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可她们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反而担心同志们返回接应造成更大伤亡。于是,她们向大部队突围的方向高喊:“不要管我们,冲出去,保住枪,抗日到底!”
这是她们生命最后的呐喊。历史听到了,山河记住了。
待鬼子发现破局者不过是几个衣衫褴褛的女兵,恼羞成怒。敌人改变了战术,火力不猛但围逼甚紧,显然是想活捉。
冷云当然知道鬼子的算盘。她把姐妹们集中到身边,先把已经没有子弹的枪支在岩石上砸断,然后,手臂猛挥,将最后两颗手榴弹一口气投出。借着硝烟的掩护,8位女兵搀着、挽着,一步步走向汹涌的乌斯浑河。
据河对岸的老乡回忆,在踏入波涛的那一瞬间,她们脚步稍顿,回过头去,曾有片刻遥望。大好河山、家乡父老、亲朋爱侣、青春芳华……这一瞬间,尽在眼里、尽涌心头。
瞬间,就是永远。
4个月后,战友们在几里外河滩的冰雪中找到她们的遗体,遗体上布满弹孔。年龄最小的王惠民挎包里,还有半根没吃完的萝卜。
抗联将领周保中在日记里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乌斯浑河是满语“汹涌的河流”的意思。久久地肃立在河畔,我知道,眼前汹涌奔腾的,当然不仅仅是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