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走进“老船长”的心海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徐 鲁
浏览次数:
2025-02-16 10:42:2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全程参与了新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曲折征程。他就像一位骑鲸蹈海的“老船长”,把一生的奋斗故事,写在万顷碧波深处。祖国是父母之邦,大海是他的精神之乡。他所有的汗水和心血,都被深深的大海收藏。

    新中国诞生前,黄旭华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就是学校进步社团“山茶社”的骨干成员。在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1949年春,黄旭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启动了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勇敢接受祖国的挑选,毅然踏上了以身许国的道路。他隐姓埋名30余载,默默奋斗直到满头青丝变成白发。1987年6月,他和战友们成功研制和试验了我国首艘核潜艇这个石破天惊般的故事第一次发表在《文汇月刊》时,他的名字仍然必须隐去,文章只能以“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作标题。

    那年夏天,黄旭华把这本杂志寄给了远在家乡的老母亲。杂志上的字号较小,母亲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全篇,然后又让身边的儿女和孙辈们读。因为文中出现了海丰县和田墘镇等地名,又出现了儿媳“李世英”这个名字,所以老母亲一下子就明白了,故事里的“他”,就是从父母亲人身边“失踪”了30多年的三儿子黄旭华。“旭华一直是有家也不能回,什么也不肯说,原来他有自己的苦衷啊!”老母亲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老泪纵横,喃喃地对孩子们说,“你们都要理解三哥呀!他这样做是对的,是对的……”

    后来,黄旭华得知老母亲的这番话,禁不住泪流满面。“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无论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兄长们,都是经历过‘救亡图存’的家国之痛的,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也会深深认同我的人生选择。”

    2016年,黄旭华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作了题为《此生无悔》的演讲,深情回顾了自己隐姓埋名30多年间,父母、妻子、女儿对他的默默支持,也袒露了他们这代科学家炽热的家国情怀。他说:“核潜艇战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后来我撰写《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一书,书名和全书的情感基调,即源于此。

    有幸写作黄旭华的奋斗故事,我感到无上光荣,并十分珍惜这个机缘。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不断地、真切地体会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写作,而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

    我深知,作为一位隐姓埋名30余载的国家功臣,作为全世界第一位随自己设计的核潜艇一同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老早已把个人的名利与生死置之度外。正是因为他们这代人的百折不挠、奋发图强,才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气壮山河的夙愿;也正是有了这一代英雄儿女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中华民族今日的骑鲸蹈海与乘风破浪。

    让我倍感荣幸的是,出版社的同志多次上门和黄老沟通,最终说服他同意授权撰写这部爱国主义主题的长篇传记。在撰写这本书之前,我曾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在“科学家的故事”系列里创作了绘本《老船长和蓝鲸》(于鹤忱绘画)。听说黄老和他的家人对这本书比较满意,为了故事内容的准确性,黄老还亲自审定了文稿。

    可能是因为有了《老船长和蓝鲸》作“铺垫”,黄老对我的名字和文字已不那么陌生。所以,在这部长篇传记完成后,黄老不顾年迈体弱,又抱病逐字逐句审阅了全书,并亲笔题写了书名,还在纸上写下了数条审阅意见。刚开始题写书名时,黄老依照自己的习惯,把“国”字写成了繁体字。经出版社的同志提醒后,他不厌其烦,笑呵呵地又写了好几次,以便出版社挑选。当出版社把这些细节告诉我时,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多么和善、认真的老人啊!

    从黄老给出的审阅意见里,也不难看出他高风亮节、甘做无名英雄的为人。比如,对全书重点书写的主人公及其同事们的爱国情怀、奋斗经历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黄老予以了高度肯定,认为写得较好,很有必要;对个别稍稍突出他个人的细节描写,黄老则虚怀若谷,认为“愧不敢当”;对书中的几个表述不太准确的地方,黄老也一一予以更正,显示出一位老科学家的严谨。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及其武备系统已经全部定型,黄旭华等老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大都年事已高,不再承担新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具体工作。“退居二线”后,黄老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科技进步,也为我国核潜艇的升级和优化献计献策,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1989年开始,国防科工委组织有关部门着手整理和编写《核潜艇史料集》,黄老参加了这部史料集的初稿、一稿和二稿的编写、审定与定稿。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凝聚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的智慧、心血、精神以及他们所总结的技术经验的“宝书”。黄老和他们那一代核潜艇人都殷切希望,中国核潜艇战线的后来者们,能够继续发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这也是老一辈核潜艇人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老的一生,是一部主题明亮而崇高、内容丰饶且厚实的“奋斗之书”。从少年到老年,他毕生的奋斗故事可谓波澜壮阔,如同一座巨大的冰山,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浮出海面的尖顶。撰写这位“赫赫而无名”的科学家的故事,在内容上如何取舍和剪裁,对我来说也颇费思量。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把他和战友们崇高伟大的精神,以形象、生动的笔触融入每一段故事中。

    在第十六章“‘失踪’的人”里,我写到黄旭华在北京的海军大院里,面临严酷的人生抉择的那个秋夜。我挖掘到他曾反复念诵自己青年时代读过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这一细节。因此,我让《门槛》里的诗句,伴随他度过这漫长的秋夜:“黄旭华觉得,自己面对的也是这样一道庄严的、崇高的‘门槛’。他也必须像《门槛》里的这位年轻的、勇敢的革命者一样,作出明确的抉择:坚定地跨进这道门槛,不奢望任何理解和退路”“就是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他的思绪渐渐变得清晰、明朗和坚定”。我力求将这一章写得真实、生动、有力量,并且符合主人公的浪漫性格。还有第二十二章“英雄交响曲”和第二十三章“深深的海洋”,我把黄旭华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热爱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与他“志探龙宫”和“骑鲸蹈海”的大无畏精神结合起来,写出了他与其爱人和战友们对“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的特殊感情。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四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无
·尹宪成、朱洪芝:深切緬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特稿:深切緬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举行(图)
·长空当哭送忠魂——黄黎民同志一行为黄旭华同志送别(组图)
·唁电:悼念黄旭华同志逝世(图)
·黄旭华同志逝世(图)
·黄旭华同志逝世(图)
·黄旭华同志逝世(图)
·黄黎民副主席与红色科学家黄旭华心连心(组图)
·黄黎民副主席与红色科学家黄旭华心连心(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走进“老船长”的心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课程思政功能
四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缅怀抗战英烈 保存共同记忆——黄黎民一行参
湖北省委决定:将今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谁说的?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谁说的?毛
延寿县丨蒙古国色楞格省省长一行赴延寿县考
特稿:延寿县:齐心协力助力“亚冬”(组图
张越:海纪馆“开学第一课”走进泰州市迎春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