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抗美援朝老英雄孙景坤,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人,生于1924年10月,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的一名战士。他戎马一生,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荣获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赤胆英雄,三过鸭绿江
1948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毅然告别新婚妻子报名参加解放军,开始随部队南征北战。由于表现出色,1949年1月,孙景坤于战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朝鲜战争爆发后,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刚从海南岛战场上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于丹东,准备过江赴朝鲜作战。身为丹东人的孙景坤到达家乡后,见到家乡被美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离家近3年的他内心无比牵挂家人却没有提出回家申请,随部队立即动身前往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在战场上,子弹击伤孙景坤的左臂,他没有退缩;子弹击中他的腿部,他仍在冲锋,直至重重地跌倒才被抬下战场。
因为身负重伤,孙景坤被送回国内养伤。躺在病床上的孙景坤度日如年,身在国内,心系战场,他表示“死也要死在前线”。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部队领导将他安排上了一辆去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列车,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可是在行进路上,军列突遇敌军狂轰滥炸,车毁人散,孙景坤独自一人在朝鲜因语言不通无法找到部队,只能再一次被迫走回国内。回国后,经多方打听,孙景坤终于得到了部队的消息: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一带集结。他立刻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1951年2月13日,砥平里反击战打响。在物资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孙景坤和战友们抵抗住严寒饥饿,勇猛地同敌人厮杀,因此119师将357团的7连命名为“硬骨头连”,并授予锦旗1面,记大功1次。孙景坤随军征战数年,后来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参加过多少场战役,但有一场让他终生难忘。
冲锋陷阵,血战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敌人调动了320门大炮、47辆坦克以及50架飞机对志愿军第15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当日黄昏,经过数小时激战,357团终于在炮火的掩护下占领上甘岭161高地。夺下阵地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1952年10月27日,敌人派出坦克、飞机对161高地发起猛攻,发射炮弹数万发,投掷炸弹数千枚,161高地三面均被敌人火力控制,增援部队难以登上高地。
危急之下,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想要送去补给就要冲过敌人十几条封锁线,一批批战友已经牺牲在增援的路上。孙景坤没有迟疑,迅速同9名战士瞄准敌人火力盲区,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上161高地。在冲破封锁的路上,敌人开始猛烈反攻。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暗自下定决心:“拼了性命也要送上去!”就在这时,敌人的这波攻击结束,孙景坤和战友趁此机会把手榴弹送到了阵地上。此时在161阵地坚守的2排严重缺乏粮食和武器,整整一个排的兵力只剩下寥寥数人。
当孙景坤带着弹药到达时,副连长支全胜立即指挥大家投入战斗。很快,敌人就发起了新一轮进攻。由于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天空中到处都是烟尘,弹片更是满天乱飞。孙景坤身边的战友相继牺牲,他愤怒至极,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地向敌人扔去,大概扔了150颗手榴弹,直到敌人停止进攻。孙景坤同战友从中午一直坚守到半夜,击退了敌军6次进攻,包括孙景坤在内活下来的只有4人。就这样,持续了43天的上甘岭战役迎来了胜利。这场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打出了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的上甘岭精神。
解甲归田,深藏功与名
1953年7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孙景坤也是其中一员。此前,他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硝烟散去,孙景坤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1955年,孙景坤光荣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辽宁丹东山城村过上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日子。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尘封了自己所有的战功和荣誉,在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26年,其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孙景坤带领乡亲大力种植粮食蔬菜,栽种树木13万棵,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洪水泛滥、侵蚀土地。从战场上走来的孙景坤没有一丝退缩,他带领乡亲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几十年间孙景坤深藏功与名,甘于奉献。直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准备重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他捐献了全部立功证书以及纪念品,人们才知道孙景坤就是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