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1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文物管理所在县城东门外发现一块长105.7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花岗岩石碑,经鉴定是日伪“忠灵塔”残碑。所谓“忠灵塔”,其实就是日本人为了纪念、祭奠战死的日伪官兵所建立的纪念碑,通过强迫汤原县城百姓参加祭拜,企图掩盖日伪军侵略行为、麻痹民众思想、奴役国人精神,是日本向中国发起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一份历史铁证。
1945年8月,这座塔被苏联红军炸毁。其碑文为汉字楷书,这块残碑即是塔上碑文一部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汤原县博物馆。
碑中的警长李心善一直被日本人作为功臣供奉多年,而他的真实身份则是中共汤原地下党组织在日伪身边培养的一名地下工作者,在夜袭汤原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要了解李心善,就得从王春林谈起。王春林(原名王福林)受抗联六军戴鸿宾军长的派遣,打入敌人内部,到汤原县公署守卫队当上了警士,开始从事秘密的地下工作。他利用最短的时间,迅速熟悉了县公署周围的情况,并在警察队、守卫队中细心观察,伺机发展革命者,做好里应外合的充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警长李心善成为他发展的第一名地下工作者。后来他们又分别单线发展了五名同志,彼此合作、互相照应,默默地为抗日工作付出了血与汗。
1936年9月17日深夜,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为纪念“九一八”国耻日,王春林、李心善在县城大街小巷,包括县公署在内的地方,散发大量抗日传单。这是他们代表党组织在日军庆祝所谓“九一八”侵华胜利时送去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抗日队伍也不断壮大。队伍的枪支弹药等军需品日趋紧张,军械修理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根据上级指示,王春林在李心善的帮助下,认识了佟家修理铺的两名师傅,并在佟家修理铺为抗联六军做了两个迫击炮撞针,由于百姓对日伪行为的愤慨和王春林、李心善多次表明抗日队伍中缺少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两名修理师傅毅然决然地带着修理机器,一起加入了抗日联军,还在抗联密营成立了修械所,不仅为抗日联军修复了大量的枪支,他们还自己配制炸药、制造地雷和手榴弹,为充实抗日联军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6年冬,抗联六军急需一些敌伪冬装,因为有王春林、李心善及时提供的情报,抗联六军顺利地在一个寒冷的深夜前往县城库房获得了伪警新兵的二百套新军装,完成了任务。
1937年5月初,抗联六军参谋长冯治纲根据在敌营隐藏很深的特工人员王春林、李心善等人传送的情报,得知伪军三十八团正在换防,城内防务空虚,夜袭汤原时机已经成熟,遂决定在5月18日凌晨实施攻打汤原县城计划。为了配合这次有组织的夜袭汤原战斗,王春林和李心善在此之前做了大量工作。攻城前一天,二人就把县公署大院的兵力部署形势图、部队攻城路线图以及当晚的口令等重要情报送达抗联部队,并约定了攻城前的联络暗号。攻城当晚,王春林和李心善把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岗哨分别换上了自己人,然后迅速在城墙上架起梯子,翻过城墙,越过战壕,来到铁丝网下,用克丝钳子剪开铁蒺藜,爬出城外,在预定会合点与抗联六军参谋长冯治纲接上了头,就有了夜袭汤原县公署的历史事件。
夜袭当晚抗联六军、地方武装以及徒手队员,兵分三路向城内发起猛烈进攻。一路进攻部队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城内,封锁了日军守备队的营房,掐断了电灯、电话线,不明情况的日军守备队,乱作一团,不敢反攻。二路进攻部队由李心善带路越过城墙,直扑县公署院内,迅速分兵直捣县长官邸及日本官吏宿舍,在遭遇警察守卫队抵抗过程中,李心善不幸牺牲,随后王春林等救国会员相继引领抗日战士冲入守卫队屋内解除全部伪警武装,日本参事官宫地宪弋,警佐齐藤宽,警长佟宝珍、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