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2日,参加过八路军,又历经多次重大战役的老人王同善,因病去世,享年86岁。
1940年初,王同善参加了革命,先后在晋冀鲁豫一纵队营部任通讯员、文书、连文化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军大西南、进军西藏,历经了平汉战役、张凤集战斗、大来店阻击战、陈州太康战斗、大别山阻击战、淮海战役双堆集战斗、阳明山战斗等多次战役,数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授予大尉军衔。然而他终究没有等到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祖国的60岁生日,就匆忙的走了,逝者已矣,留下的是生者的思念之情。
投身革命百炼成钢
1925年10月,王同善在河南省清丰县古城后张六村一个农民家庭降生。父母节衣缩食送他进了学堂,他们指望着他能光宗耀祖。1943年6月,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还未满十八岁的王同善毅然离家参加了八路军。
当时条件很艰苦,粮食供应不上,就吃野菜充饥,每天行军打仗要走一百多里,又困又累,从而练就了边行军边打盹的功夫。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作战英勇,不怕苦、不怕死,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曾四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
1944年冬季的北方天寒地冻,王同善和战友外出执行任务,却与鬼子相遇,在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因我方寡不敌众,八路军这方边打边撤,退到一条河附近,一到河岸就将枪衔在嘴里,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游到对岸,跑到老乡家里才脱险。
岁月悠悠戎马倥偬
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的一次战斗中,王同善和战友们发起冲锋占领了一个高地,而来不及欢呼,他就被敌人的机枪把大腿打穿,当即昏迷过去。后来打扫战场时,队友却把他误作牺牲的烈士,没有带走。直到部队走出几十里后,王同善的老首长才发现队伍里没有他,老首长说,王同善是能打善战的硬骨头,是死是活都得带走,派出了一个班的战士回去找,找到后战士用门板抬着他,这样才捡回一条命。
1948年淮海战役时,王同善已是连指导员,他掌握一挺重机枪。历时一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中,他耳边只有重机枪声。在战役结束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听力严重受损,听不见重机枪声外的其他声音。
1949年11月,王同善随解放大军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四川等地,当时,他对贵州的第一印象就是:地方穷,穷得都没有衣服穿。也因此在后来响应了党的号召到贵州工作。
1950年中央决定向西藏进军,王同善所在部队二野18军承担了进军西藏的任务,部队原定去川南条件不错的几个地方安家,转而改为进藏,部队情绪很大,当时作为副教导员的王同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情绪由低迷而高涨。后来,在进军西藏的几年里,他克服了身体和多方面的困难,参加了康藏、川康、青康等公路的修筑。
无私奉献两袖清风
1958年,王同善响应党的号召从部队转业,来到缺少干部的贵州省清镇县工作。转业后,他长期在县委担任领导工作。
“文革”时期,王同善遭到了批斗,送往“五七”干校劳动。他不让家人参加任何造反派组织,更不允许参与派性斗争。当时,他工资被冻结,又患上肝炎,需要营养,一家人节衣缩食,还不时帮助王同善在农村认识的农民朋友,生活过得很拮据。恢复了领导工作后,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他对自己的子女说:“不管再晚,只要有群众来找,即使睡下了也要把他叫起来”。
1974年,清镇县委决定修建迎燕水库,这是清镇县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县内最大的拱坝蓄水工程。成立迎燕水库工程指挥部的同时,王同善担任了副指挥长,忙得日夜不分,甚至还搬到水库工地,与技术人员、工人同吃同住。在如期完成工程的同时,与房东一家成了好朋友,几十年来友谊如昔,在王同善离世时,重病在身、行动不便的房东还硬撑着来送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