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邓演达,毛泽东是非常尊重的,两个人也互相比较熟悉。
毛泽东:“岳飞……邓演达……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与邓演达在武汉就一起参加过国民党二中全会。邓演达主持总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时,专门聘请毛泽东等为委员。而成立农运骨干被害查案委员会时,他们都是其中的委员;
《对全国农民宣言》还是邓演达与毛泽东一起提出的;两人一起被推荐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委常委;邓演达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时,还请毛泽东当副所长等等。两个人一直合作愉快,彼此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61年毛泽东在上海与周谷城交谈时,还深情地说:“邓演达先生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这个人。”
不仅如此,毛泽东在批注《新唐书》卷113《徐有功传》时,还这样说:
“岳飞……邓演达……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一个伟字,显示了邓演达等诸人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1929年,邓演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1927年3月,毛泽东(二排右一)与邓演达(三排右二)一起出席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广东人。邓演达生长在农村,从小就参加劳动,对地主的残暴和农民的贫困有深切的了解,这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9年,邓演达14岁时,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上学期间,邓演达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得到同盟会人士邓铿的赏识,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
1911年4月,陆军小学的同盟会会员受命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未及执行命令,起义便告失败。
1913年,邓演达参加了二次革命,不幸又以失败告终。
通过广州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邓演达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是革命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决心继续学习。1914年,他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冬毕业,以优等生资格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攻读工兵科,同时还致力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并学习德文。1919年2月,24岁的邓演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10年中,通过同盟会的精心培养,4所军事学校的系统学习和3次武装起义的实际锻炼,年轻的邓演达,在革命理论、军事理论、革命品格、道德情操、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作了充分准备。
1920年初,邓铿任命邓演达为宪兵营官长。邓演达上任后,大力整顿,一时军纪严明,社会秩序良好,博得群众好评,也因此成了第一师的核心人物,与邓铿同心协力建设第一师,后来成长为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军”——四军,为中国革命培育出不少杰出将领,如叶挺、叶剑英、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
协助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为军校7个筹委之一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准备在统一两广的基础上出师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后,邓演达临危受命,从陈炯明手中夺回了广州。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孙中山提升邓演达为旅长,他坚辞不受。孙中山对他非常赏识和器重,授予他少将参军之职,并亲自题赠半身照片一帧和对联一副,上书“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命贪生之性根”。
当他奉命筹办黄埔军校,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为他饯别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邓仲元(即邓铿)师长的伟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粤军第一师,并为其他部队的模范;没有择生同志的忠贞和热诚,也没有巩固的第一师,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效命。”由此可见邓演达在粤军第一师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威望。
1924年,国共合作。邓演达衷心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民主义,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军校7个筹委之一,由于他处处以身作则,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