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女兵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一直是人民军队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早在70年前的193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就说过:“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东方,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对中国革命妇女的伟大作用就作了高度评价。在人民军队创建80余年的辉煌史册中,中国女兵占据了重要篇章。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先后采访了曾在北京第一战车编练基地、东北军区装甲兵学习过坦克驾驶的新中国第一批34名女坦克手中的杨英、陈春兰、蔡秀娟等三位老兵。时光逝去近60年了,当年英姿飒爽的女坦克手,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岁月的流逝挡不住她们惊人的记忆。她们向我们讲述了让自己一生引以为豪的那段难忘的女坦克兵历史。
北京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培训的23名女坦克手
1952年3月,新中国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朝鲜半岛,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正在并肩作战,打击侵略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大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正在大力开展。人民装甲兵为加强装甲兵作战与建设的需要,决定在装甲兵部队中培训一批女坦克手。“三八”妇女节后,军委装甲兵首长开始筹划装甲兵部队中女战车手的培训计划。首先在直属单位中挑选一批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女战士,成立一个女战车乘员区队。
1952年5月5日,装甲兵司令部下发了《为选调女战车手》的通知。当通知下发后,女战士踊跃报名,几天时间,就有100多人报了名。我们采访的原第一战车编练基地培训的女坦克手杨英老人告诉我们,当时她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一下子蹦了起来,第一个跑去报了名。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与体格检查,最后挑选了:崔瑞华、胡淑英、蔡秀娟、魏九兰、杨大忻、李宝贞、赵曰琴、傅沪芳、贺耀芝、雷良莲、张宁美、李梅秀、宋竹瑗、韩秉珠、张希和、黄康宁、杨英、揭玉萼、吴秋华、王佩芝、汪竞雄、熊艾青、程会保23名女战士为培训班学员。这样她们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军区装甲兵首届坦克驾驶修理培训班的11名女学员一起,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坦克手。两班很快相继开训。
北京23名女战车乘员于1952年6月16日开学,乘员训练期为8个月,所有女战车乘员编成1个区队、4个班,程会保为副区队长,崔瑞华任一班长、赵曰琴任二班长、宋竹瑗任三班长、揭玉萼任四班长。由于23名女战车乘员绝大部分是参军不久的青年学生,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全期学习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紧张、愉快、高涨的情绪。
杨英老人讲,由于当时她是初中生,理论学习对她来说非常吃力,但她心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其他同学能学好,自己也一定能学好。别人用一倍的时间,我用两倍。就这样,最后她的理论学习成绩为优秀。驾驶坦克训练中的实际作业对女学员来说更难。在练习三步登车时,为了提高跃入坦克的速度,她们经常撞在坦克车体上,磕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仍咬牙坚持住。训练之余,她们还常常在帐篷旁、场地上唱歌跳舞,把训练的疲劳忘在了脑后。当一天训练完毕后,女学员们胸戴大红花,英姿飒爽地走在马路上,心里甭提多美了。
在半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女学员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虽然天气冷、风沙大,有时眼睛都睁不开,仍然在驾驶椅上练习动作。在保养中,杨大忻脱掉棉衣、宋竹瑗躺在水里擦车;崔瑞华、张希和等带病坚持学习;胡淑英、张宁美、贺耀芝晕车,但她们边吐还边坚持驾驶;杨大忻保养行动部分,将手伸进变速箱下半部,很易碰断手指,教员叫她小心,她说:“不要紧,断了一个,还有九个,仍可驾驶。”
走访蔡秀娟老人时,她给我们拿出了她们当年训练的一些照片及毕业证书,给我们讲述了当年学习和毕业后的一些经历。有一次她们在道路上进行坦克实车驾驶,在横穿铁道时坦克却突然熄火,而这时不远处正有一列火车驶来。情况万分危急,教员迅速跳上坦克,然而坦克却还是发动不起来。800米、600米、400米,火车离坦克越来越近,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就在火车离坦克只有100米时,坦克终于发动着了,吼叫着驶离了铁道。
在军委装甲兵领导的关心下、在槐树岭战车编练基地教员的认真辅导下,经过几个月的严格培训,女学员普遍掌握了坦克驾驶技术,技术理论学习97%的女学员成绩为优秀。女学员经过317个摩托小时的教练,普遍达到三级乘员技术标准,按原定计划顺利完成学习任务,23名女坦克手全部取得了毕业证书。她们成为人民装甲兵部队中光荣的第一批女坦克手。
23名女坦克手毕业后,10名分配到装甲兵技术部工作,3名分配到装甲兵司令部工作,4名留基地技术教研室工作,4名留基地通信教研室工作,2名留基地教务科工作。她们为人民装甲兵的早期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1955年军队实行正规化,因为国防建设的需要,按照上级的要求,首批女坦克手同部队中其他女同志一样相继转业到地方。虽然大部分女坦克手离开了部队,但她们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仍然发挥着人民军队养成的优良传统作风,为我们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毕生的力量。
东北军区的11名女坦克手
按照军委装甲兵要求,东北军区装甲兵党委责成东北军区装甲兵技术部在长春市南岭第三活动修理营开办东北军区装甲兵首届坦克驾驶修理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含培训女学员)。消息传出后,当时在东北军区装甲兵技术部工作、入伍才一年多的女战士们非常兴奋,纷纷向军区党委写申请书、表决心,坚决要求参加坦克培训班的学习。她们的请求。很快得到东北军区装甲兵党委批准,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张衍、姜伊平、姚秀玲、陈春兰、胡培彦、张容珍、董祖安、李惠金、陆燮芳、马桂丽、周琳娣11名身体素质较好的女战士成为坦克驾驶培训班女学员。
这11名女学员在一年多前还是上海电气、印刷、纺织战线上的女工,没念过几年书,因此复杂的坦克机械技术理论学习是摆在她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但她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不懂就问就学,刻苦钻研、反复琢磨,起早贪黑地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隙学习。星期天都很少休息,用来整理笔记、复习功课。按训练大纲,应训时间半年左右,需经1200学时的教学(理论400学时,实际操作800学时),每人驾驶摩托车、汽车20小时,坦克80个摩托小时,达到三级坦克驾驶员水平。
坦克实车驾驶、保养,这对男同志来说都是力气活,对体力不够的女同志来说就更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她们实车驾驶训练时,正值炎热的盛夏,骄阳似火,车内高温灼人,发动机的轰鸣声、柴油烟味使人头晕、恶心,手还要操纵25公斤重的操纵杆,有时脚踏离合器时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也踩不到底。特别是在连续超越障碍物时的驾驶,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急骤消耗。一次驾驶下来,女学员们汗流浃背、双臂肿痛、疲惫不堪,驾驶回来还要按规则保养车辆。女学员们的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甚至有被中途淘汰的可能。但她们没有丧失信心,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互相鼓励。体力不够,她们就加强体育锻炼,早晚跑步,练单、双杠,练虎伏运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女学员们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坦克驾驶技术。
陈春兰老人这位新中国第一批女坦克手说起当年参加培训班的经历,记忆犹新:“我是我们这11名学员中最后一个去参加学习的,当时那10名同学已开学一个多月了。进了培训班后,我就拼命地学习,教员和学员们也主动给我补课,很快我就赶上了进度,并取得了理论学习的优良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