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5日,作为向关内进军的第三梯队,邓华的第7纵队从辽阳一带出发,经盘山、沟帮子、锦州、锦西、兴城、山海关、昌黎、唐山,到达北塘一带集结。12月底,第7纵队奉命同另两个纵队一道夺取塘沽,3个纵队都归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指挥。任务是歼灭塘沽地区守敌,封锁平津敌人从海上逃走的去路。当纵队进到北塘以后,邓华进行了现场勘察后,发现塘沽蒋军是以塘沽外面的盐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战斗。我军进攻部队利用盐堤作掩护,作为冲击出发地区还是可以的,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到了平坦的盐滩,没有任何掩蔽物,整个部队都将暴露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下,这样伤亡必大。邓华感到仗不好打,所以他先用一个营作了试探性攻击。在攻击中,我军虽占领了一段盐滩地,但伤亡较大,这时邓华果断地命令停止攻击。
当天晚上,邓华考虑,中央军委和以林彪为首的平津“前总”决定打塘沽,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打塘沽部队伤亡必大,因为敌人军舰摆在海上,我军不能沿海岸包围塘沽敌人,平推只能把敌人逼到舰上,从海上逃跑。夺取塘沽只能完成封锁塘沽海口,阻止平津之敌从海上逃跑的任务,而不能全歼塘沽的敌人。攻塘沽不如打天津对我军有利,拿下了天津,也就封锁了北平之敌的海上逃路。经过考虑,邓华拟向平津“前总”提出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意见。第二天,为了慎重起见,他又与协同作战的兄弟纵队首长共同勘察了地形,对敌我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在这样的地形和敌情条件下攻塘沽,部队伤亡太大,如果用3个纵队协同兄弟部队攻取天津则更有把握,而且有利于全局。这样,邓华又考虑了一天,最后向平津“前总”(总前委)如实的反映了情况和意见。次日,平津前线参谋长刘亚楼和特种兵纵队司令员肖华及司令部作战处长和参谋人员,又和纵队首长们一起重新对地形和敌情进行了勘察,最后一致认为打塘沽得不偿失,攻取天津对封锁北平之敌东逃更为有利。于是,邓华和刘亚楼共同报告中央军委及平津“前总”,详细陈述了地形和敌人的守备情况,提出了不打塘沽转而攻取天津的建议。中央军委和“前总”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以少数部队监视塘沽之敌,主力攻取天津。接到“前总”“立即向天津东北郊前进”的命令,邓华立即先派出纵队及各师侦察部队侦察天津情况,部队随即开进天津东郊。
1949年1月,6个纵队在经过10余天的战斗扫除了外围之敌,做好了攻城准备后,仅以一昼夜的时间便攻占了天津,10余万守敌被我全歼,也彻底截断了北京之敌从塘沽上船南逃之路,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邓华预见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毛泽东称赞“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邓华一生战争经历中最精彩的篇章,是在朝鲜战场书写的。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入侵朝鲜。7月7日,为预防不测,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以第四野战军13兵团为主组建战略预备队。7月8日,经林彪提议,毛泽东正式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13兵团司令员。
具有戏剧意味的是,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7月7日通过决议(常任理事国苏联未出席会议),授权由美国组成司令部、指派指挥官,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内战的各国部队。7月8日,美国军方任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如此巧合,如此针锋相对,看来中国人民和美国侵略者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50年7月13日,罗荣桓给邓华打来电话,告诉他:中央决定调你出任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司令员,13兵团所部须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党中央还同时决定,组建以13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罗荣桓最后郑重地说道:还要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邓华接到命令后,向四野首长和中央军委提出,他要将洪学智等15兵团领导和机关干部全部带去,以便于指挥,这一提议得到了批准。
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战后,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方针是:在美国出动大批兵力之前,在短时间内歼灭李承晚和已经入侵的美军,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然而,就像冯·克劳塞茨说过的:“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一厢情愿也许是要坏事的。邓华曾经认真研究过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当时仅有的五位五星上将之一,曾任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美国陆军参谋长;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经验。因此,防止麦氏重演两栖作战故伎尤为重要。
在被任命为13兵团司令员的当月(7月),邓华即以个人名义亲笔起草了一份报告上报中央军委(他一生凡以个人名义签署的信、电、文大都亲笔起草),陈述了对朝鲜战局的看法:“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处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天平失去平衡,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倾斜的指向明确:朝鲜东、西海岸的中腰部。报告的语言在这儿没有一点含糊。
接着,深深的忧虑从邓华的笔端流出:
“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下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报告在谈到美方很可能在朝鲜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企图后,明确指出: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决战与东西海岸的防守,在兵力配备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7月下旬,邓华北上途经北京,毛泽东接见他时评价甚高:“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他的现代化装备,最怕的就是联络被切断,被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以后在朝鲜战场上,邓华基本上都是在奉行这一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扬起眉毛,那眼神中透露着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这当然使毛泽东很高兴,他语重心长地赠语:“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
8月31日,邓华在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再次研究了朝鲜战场形势后,又由他执笔、四人联名向中央军委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进一步大胆地预测说:估计敌主力可能在人民军侧后的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人民军将处境困难;我参战时机,“待敌进到三八线以北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长拉宽(我)更好打,同时减少(我)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我)供应运输线。”报告发出15天后,美军在汉城地区的仁川登陆。在美军接近中朝边境后,志愿军参战。后来,志愿军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皆因敌战线拉长拉宽,分兵冒进而被志愿军分割包围歼灭。时至今日,研究朝鲜战史的专家,仍然对邓华的战略预见能力钦佩不已。
五、邓华洪学智携手两次建议彭总,为志愿军入朝初战奠定胜基
1950年10月19日,13兵团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是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主要副手,两人很快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友谊。邓华善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有的对整个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是在10月9日,彭德怀刚刚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时候,在沈阳市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里,彭总主持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定,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要求十天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夜深了,邓华、洪学智等13兵团领导仍无倦意。他们心里还牵挂着一件大事:入朝初战,志愿军必须具备兵力上的优势!原来决定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不过10多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2万人,其中仅美军就达3个军6个师约12万余人,而且已经越过三八线的敌方部队也多达4个军10个师和1个空降团共约13万余人。除地面部队外,敌人还拥有作战飞机1100余架,各型军舰300多艘,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且不说它的装备优势,海空军优势,志愿军仅出动2个军,即使仅同它的第一线南面兵力相比,也不具备优势。
“二位还有事吧?”彭总见邓华、洪学智来到房间,主动询问。
“有一件事我们还不放心。”邓华报告说。
“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邓华明确建议。
“美军飞机已经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已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洪学智补充道。
“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彭总的回答很干脆。
10月10日一早,彭总致电中央军委:
“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10月11日,毛泽东复电彭总:“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着非常重要,如果志愿军仅仅只有两个军,就不可能取得初战的胜利。
10月11日,彭总来到兵团司令部驻地安东(今丹东)检查出国战备情况时,邓华和洪学智等人再次向彭总提出,即使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
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一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
洪学智说:“我们这四个军开到前面去以后,谁来维护后方呀!没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