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像一个老伙夫。”97岁的开国少将陈茂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60年前活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那一幕。
那一幕,发生在淮海战役最后一天——1949年1月10日。
“他进门后,恭恭敬敬地站正,向我敬了一个礼。”忆当年,老将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中,仅66天,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就覆灭了55.5万。
这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
首打黄伯韬兵团
1948年11月6日,一场酝酿了一个多月的波澜壮阔的南线战略决战,终于启开了大幕。
首战打谁?
确定举行淮海战役3天之后,毛泽东就明确指示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
就在黄伯韬兵团准备西渡运河,朝徐州方向西撤之时,南京国防部却命令他等待由海州西撤的第44军。
当44军从东海之滨赶到新安镇时,已是两天之后了。
11月9日,黄伯韬渡过运河,但他不等待后卫的两个团过河,慌忙炸毁铁桥,破坏船只,企图阻止追击中的解放军。
这天晚上,当黄伯韬率领4个军到达碾庄圩地区时,他认为危险已经过去,竟下令部队整顿1天。
这延误的3天,是致命的。
此时,解放军各路大军已悄悄对黄伯韬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我们抢渡运河,紧追、猛攻黄伯韬兵团。”85岁的老兵黄浩,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30团3营副营长。
“到11月11日,我们就把黄伯韬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区域内。”时任华野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的秦叔谨回忆。
激战到11月22日,陷入粮弹两缺境地的黄伯韬兵团12万人,全部被华东野战军歼灭。
绝望之际,黄伯韬把那支冰冷的小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心……
围歼黄维兵团
黄伯韬兵团被歼灭之后,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决心来个南北夹击,将徐州守军撤至淮河以南。
“可惜的是,国民党军队各怀鬼胎,行动不统一的老毛病又犯了。” 86岁的南京市政协专员王楚英,时任蒋介石另一支嫡系部队52军副参谋长,“又让毛泽东抓住了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
拥有12万人的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在这个兵团。
可是,中原野战军却将黄维兵团4个军牢牢包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区域内。
“蒋介石派出300多架次飞机飞临双堆集地区,从空中支援黄维兵团。”92岁的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时任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但我军阵地与敌人阵地犬牙交错,交织在一起,在空中难以分辨,敌机既不敢扫射,也不敢投弹,只能在空中虚张声势而已。”
向守志回忆说:“敌机投下的大量饼干、烧饼、罐头等食品,有许多都落在我军的阵地上,被我们的战士拿来改善生活。”
突围无望,黄维只好重新调整部署,固守待援。
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接受杜聿明的建议,由杜聿明率领徐州守军南下,先解黄维兵团之围,再一同南下。
本想南下去解黄维兵团之围的杜聿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又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层层包围之中。
“经过四昼夜的奋勇追击,到12月4日拂晓,我们同各友邻部队一起,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在以萧县、永城之间的陈官庄为中心的地区。” 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34团团长的秦镜记得,他们的34团在追击逃敌时,从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展开全线攻击。
黄伯韬兵团覆灭23天后,黄维兵团又遭全军覆没。黄维被俘。
活捉杜聿明
1949年1月6日15时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秦镜回忆,为炸开一个很大地堡,一排副排长陈新,抱住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杜聿明等人四处逃窜。
杜聿明因腰、腿有病,渐渐落在了后面。他企图自杀,被副官拼命拦住了。
“在我们师卫生所驻地,杜聿明等10多人被通讯员樊正国、崔雪云捉住了。”陈茂辉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副政委,那天正负责后方勤务的指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