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这条线索,我们追到堡子山。涪陵区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王驿飞说:“安仲琨和他的战友们,就安葬在这里。704名烈士名录中,镌刻着安仲琨的名字。”随后,王所长带我们来到“烈士英名录墙”,果然刻着“安仲琨”三个字。英名录旁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36师1950年涪陵地区剿匪简介》中介绍:“1950年初,成都战役后,36师奉命回师涪陵,组建军分区进行剿匪。1950年,涪陵、酉阳两军分区联合剿匪,至1951年肃清匪患。据统计,我军剿匪大小战斗1141次,歼匪86094人,俘虏18810人,自新60566人。我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36师牺牲师参谋长安仲琨以下干部、战士506人,炮九团199人,31师24人,西南服务团29人,共牺牲干部、战士758人。”
王驿飞解释:“704人,是指收录在烈士陵园里有名有姓的烈士,是从1949年至今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英烈;758人,专指涪陵地区1949年-1951年,为解放重庆和剿匪牺牲的军人,这一数据以36师为主。整个解放重庆的五支大军中(11、12、47、42军及湖北独立一师),牺牲者远不止这个数。”
老兵解开谜团 刘邓首长为英雄脱帽致哀

安仲琨和他的战友们长眠在涪陵区烈士陵园
安仲琨明明是在川黔作战的彭水马头山牺牲的,为何与剿匪扯上了关系?
原12军36师宣传干事、涪陵区药监局离休干部李继承,为我们解开了谜团。
据李老兵称,解放大西南时,敌我均称对方为“匪”。我军入川后,各县很快解放,但敌匪暴动反扑很厉害,如秀山县、龚滩等,都经历了二次解放。因此,1949年-1951年期间牺牲的我军官兵,很难严格区分是“解放”牺牲的,还是“剿匪”牺牲的。为便于统计,后统称为“剿匪”牺牲。“所以在《二野12军36师1950年涪陵剿匪简介》中,称安参谋长是剿匪牺牲的,不足为怪。”
“安参谋长给我印象很深,他牺牲时,连肖永银副军长都哭了。”
李继承,湖北襄樊人,今年79岁,1948年参军后,任中原野战军6纵18旅54团宣传干事,安仲琨是他的团长。1949年初淮海战役后,18旅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二野12军36师,安任参谋长。1949年进军西南时,李继承调到36师政治部,安仲琨在36师司令部。“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安参谋长。”
“他为人随和,特别关心人,经常嘘寒问暖。”李继承说,“淮海战役打完后,安参谋长碰到我们,还特地叮嘱要好好休息,说下一步将准备投入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时,36师在湖北荆州国民党军一座仓库里弄到一批新军装,安参谋长笑着嘱咐大家:“可不能把新衣服弄脏了,我们到重庆后是负责警卫任务的,得穿干净整洁一点。”
“安参谋长作战勇猛,非常能打,从参军到牺牲,经历和指挥过无数次战斗,是二野的一员猛将。”1949年,我军进攻重庆时,他跟随36师108团行动,攻下龚滩天险。11月16日,他带2营经贵州沿河县穿插彭水,当夜宿营贵州金竹山,次日晨进入彭水朗溪乡。由于我哨兵侦察失误,安仲琨率领的2营遭到敌第2军伏击。“安参谋长立即组织反击。激战中,我5连遭到严重伤亡,指导员牺牲,全连140多人只剩20多人。与敌争夺高地的4连损失更惨重,只剩下10多个人。眼见4连抵挡不住,安仲琨不顾个人安危,跳出战壕,率部由马头山西面山沟绕行,准备部署第二道防线。敌人的炮火击中了他……”
12军副军长肖永银获知噩耗,当场流下眼泪。刘邓首长得知后,也脱帽向这位战将致哀。
他曾五易墓地 最终与506名兄弟相伴长眠
据李继承介绍,安参谋长牺牲后,最初安葬在彭水县黄家坝兽防站原址。1950年春,12军大部队打完成都战役返回重庆,36师驻扎在巴县青木关。“部队首长派人到黄家坝,将安仲琨遗体启运到青木关。当年3月,安参谋长年逾花甲的父亲安洛举从河北赴渝,要求将儿子的遗骨运回老家。副军长肖永银出于与安仲琨深厚的感情,请求老人一定将儿子留在当地,接受政府、军队和人民的怀念。”这也符合民政部有关烈士属地管理的原则。
朝鲜战争爆发后,12军一部奉命入朝参战,36师则进驻涪陵地区剿匪,在涪陵成立军分区,师部驻涪陵,下辖的106团驻守南川、107团驻守彭水,108团驻守丰都。“部队出于对老首长的感情,将安仲琨的墓随军迁往涪陵棺山坡。因剿匪中不断有人牺牲,1951年,涪陵专区在部队驻地旁的公园内,修建了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安仲琨的遗骨随后迁入,与其他牺牲战友一道,合葬在塔下。1989年,涪陵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安仲琨遗骨又和其他战友的遗骨一起,迁入现烈士陵园,合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
因前后迁葬5次,加上负责迁坟的老首长和知情者们调走的调走,过世的过世,60年后竟物是人非,使寻找安仲琨的下落异常艰难。“非常感谢重庆晚报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才使这位解放重庆的功臣,得以让更多的百姓知晓,也让烈士的亲属们得以慰藉。”
年仅34岁的安仲琨,已和36师为解放和保卫重庆牺牲的506名兄弟,安息涪陵。这一现实版的《集结号》,恰如烈士陵园中一首诗所述:
长江相伴堡子城,
咆哮乌江哭忠魂,
要问诸君何所去,
三峡平湖映涪陵……
英雄不朽,忠魂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