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二炮兵。张爱萍赴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后,他又出任共和国第六任国防部长,是唯一担任过国防部长的开国上将。
上将王震,这位抗战时期在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著名战将,率十万大军挺进新疆,为建设和巩固西北边疆倾注了全部精力。将军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人们将他的骨灰撒放在巍巍天山。
1949年11月11日,新中国成立40天后,人民空军宣告成立。刘亚楼和肖华分别出任第一任司令员和第一任政委,空军从此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担负起保卫祖国蓝天的重任。抗美援朝爆发,新生的人民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不足200人,人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但面对拥有1200余架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出风头的对手,他们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赫赫战果。
当年带领冀中群众炸桥梁、扒铁道的吕正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治委员,架桥铺轨,一步步延伸着新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
战争虽已结束,战将从未下鞍。新中国成立后,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这些昔日驰骋疆场的战将们,始终以战争年代那种打仗的精神,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开国上将中,还有几位海外归侨和少数民族将领。其中,后来担任过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上将为菲律宾归侨,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是壮族。
在福建,正是在叶飞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金门炮战。当响了10天的炮声停止后,中国政府郑重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舰船,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许可,不得进人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乌兰夫,这位出生于大青山下的蒙古族将领,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工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绥蒙政府主席,率领大批蒙汉干部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又回到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上,使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人口和经济空前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国授衔时只有42岁的韦国清,少年时就投身革命,16岁参加百色起义,后又参加了长征,抗战中率一班人马突入淮北创建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已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纵队和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不久,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中国政府指派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赴越,协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把传奇带到了异国他乡。
昔日战场对手同耀共和国星空
开国将领中,还有一批来自昔日战场对手的国民党将领。陶峙岳、陈明仁和董其武,3名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官,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陈明仁,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4年,陈明仁率部在中缅边界展开对日反击作战,与驻印远征军一道,大举歼灭日军,重新打通了中国通向海外的重要枢纽——中印公路。陈明仁因此蜚声海内外。
1946年,陈明仁率两万国民党军死守四平,一度令占领了四平五分之三面积的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蒋介石因此将他誉为所有高级将领学习的楷模,并将他升为兵团司令,亲手为他颁发勋章。
就是这位解放军曾经的对手,于1949年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对和平解放长沙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此,毛泽东在电报中称赞:“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南望湘云,谨致祝贺。”
授衔时已经63岁的陶峙岳是开国将领中的一位长者。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因战功卓著升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新中国成立前一星期,陶峙岳宣布起义。数天后,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在甘肃酒泉会见他说:“陶将军,今后我们在一起共事了,不要有什么顾虑,继续大胆工作,把部队带好。”1982年9月,陶峙岳在90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另一位上将董其武,起义前任绥远最高军政长官。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军队,率领所部9万余人通电起义,实现了绥远和平解放,创造了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披坚执锐,战斗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璀璨的星空,无数颗明星在闪耀。
一篇短文,无法尽述开国上将们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故事。就让我们记住这些不朽的名字吧。
他们是: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赖传珠……
遗憾的是,在开国上将方阵中,也有人在后来道路上背离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走向了对立面。他们是黄永胜和谢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