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开国上将:浓缩血火传奇 战争淬火国之栋梁——献给上世纪50年代授衔的上将方阵
2009-10-22 15:04: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贾永 徐壮志 王玉山 白瑞雪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以青春之火点燃理想之光,年轻的将士和他们的战友们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实现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民族梦想,并从此高擎起了这个国家不可侵犯的尊严。今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离去的背影如同夜空中的明星,辉映着人民共和国从摇篮中一路走来的漫漫岁月。

  时光荏苒,而他们永远年轻。

  战将自有战将的传奇
 

    这些永远年轻的名字里,浓缩着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段传奇。

  长征途中,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堵,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干部团政委宋任穷率一个营伪装成国民党军队,冒雨急行军160里直扑金沙江皎平渡。此时,敌人一个旅的部队也匆匆赶来,企图抢占这一战略要地。如果晚一步,让敌人烧完了船,红军可能就全军覆没在金沙江畔了。

  “干部团成员都是红军骨干,是革命的种子。不是十万火急,中央决不会动用这支部队。”宋任穷生前接受我们采访时曾回忆,团长陈赓带两个营为先导,他率一个营跟进,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小路疾行。在激烈的遭遇战中,红军拼死力战,一个团打跑了一个旅,使全军转危为安。在接下来的九天九夜中,红军昼夜抢渡,7只木船在湍急翻滚的江水中穿梭往来,红一方面军数万大军从皎平渡到达对岸。金沙江边的7条小船,成了维系中国革命命运的方舟。

  对于中国军史上的这一经典之战,宋任穷曾说,这是他长征中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仗。

  杨得志和杨成武,两位长征路上的领头“杨”。红军强渡乌江时,他们俩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杨得志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则率部飞夺泸定桥,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打出了一条生路。

  彼时正值洪水季节的大渡河,水高浪急,悬在十丈高空中的泸定桥桥板全被敌人抽空,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铁链子。22名红军勇士组成突击队,踩着摇摇晃晃的索链,冒着四处横飞的子弹向对岸冲去。

  几十年后,当过美国卡特总统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以历史学家的口吻这样写道:“泸定桥一战,在长征史上的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了,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或者,如果国民党炸断了桥,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就不同了。”

  全面抗战伊始,22岁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曾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吕正操生前曾回忆,“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1937年10月,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部队潮水般溃退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仅5个月的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大地依然举起抗日的旗帜,深入敌后孤军作战。

  在冀中平原,吕正操率当地军民,创造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等游击战术。地道战的威力,让日军发出“冀中出现奇幻战争”的惊呼。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战斗打响。此前,凭借着“天津大碉堡化”的坚固工事,国民党守军认为天津的防御“固若金汤”。但,日后成为开国上将的刘亚楼,这位当时只有39岁的年轻指挥员立下“军令状”:30个小时内保证拿下天津城!15日拂晓,解放军攻克天津。此时,距战役总攻开始仅过去29个小时。

  1964年,阿尔及利亚总统本·贝拉访华时,要求见一见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金城战役的将军。贝拉总统迫切想见的中国将军,是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因为与杨得志、杨成武同姓,他们三人被称作开国上将中的“三杨”。在那次战役中,41岁的杨勇率麾下4个师,在25公里的正面,仅用一小时便全线突破,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停战协议。

  在烽火中发展壮大的人民军队和日渐成熟的战将,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传奇。这些传奇和创造传奇的人们一起,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不朽。

  战伤是勇敢者的军功章


  每一段传奇背后,都标记着一个叫做“勇敢”的符号。

  开国上将贺炳炎和彭绍辉,两人仅有两条胳膊:前者只有一条左臂,而后者仅剩右臂。

  贺炳炎将军个子不高,性情刚烈,作战极为勇猛,是贺龙麾下的名将。在1935年冬的一次战斗中,将军右臂中弹。没有手术锯,医生用一把破旧的木工锯为他截肢,准备用吗啡为他止疼。将军担心使用吗啡会影响自己日后指挥作战,令卫生员把自己绑在门板上,咬着毛巾,让医生动手。这一手术,锯了两个小时。而术后缺了一臂的贺炳炎,仍保持着他一贯的战斗作风,经常独臂端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红军时期,担任红3军团1师师长的彭绍辉在反“围剿”战斗中左臂连中两弹,仍继续指挥部队向敌人最后防线冲击。后来伤臂感染发炎,不得不截去左臂。在医院里,将军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独臂打绑腿、骑马等军事动作。

  出院后,将军执意要回部队打仗,周恩来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他带着一只右臂,又回到红军的战斗行列,担任红34师师长。

  毛泽东在谈到我军的独臂及伤残将军时曾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战伤,是战伤者的军功章。

  开国上将李天佑,25岁就当上了八路军115师686团团长。在平型关战役中,他负责正面进攻,与日本陆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白刃拼杀,赢得了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战,115师伤亡500多人,686团损失最重。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万岁军”美誉的38军,首任军长就是李天佑。

  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开国上将王震当年只有30岁,奉命夺回阵地。战前动员时,他让战士抬出一口棺材,挥拳大声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部队激战一昼夜,大破日军,王震头部负重伤。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许世友曾经使用过的14把战刀。这位曾学艺少林、打起仗来勇猛无敌的开国上将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死如吹灯,杀头不过碗大的疤。”他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平时上阵,左手提一把大刀,右手拎着驳壳枪,情况紧急时,挥起大刀就往前冲。即使是后来当了军长,还一样亲任敢死队长,挥刀拼杀在锋刃之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固守海南岛的国民党残部挟10万之众,在50艘军舰和3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构成了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的韩先楚说:“既然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过不去的海。”他率部一举解放海南岛,创造了用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天涯海角。

  抗美援朝时,洪学智负责后勤工作。从举国“炒面运动”到利用偏方治疗士兵们的夜盲、夺回属于“志愿军的月亮”,从战役供给到战术供给,在美军每天数百架飞机的密集轰炸下,在遍布定时炸弹的道路上,将军以一线作战式的勇敢精神,出生入死,为前线数十万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不可思议地建立起了一个“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后勤补给网。1951年底,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最高级的一级国旗勋章后说:“如果真的要论功行赏的话,得勋章的,应该是洪学智。”

  1986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洪学智应邀率解放军军事后勤代表团赴美访问。昔日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名将,如今已年逾古稀。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上将,不停地打量着这位中国将领,好奇地询问他是从哪所军事院校毕业的。

  洪学智答:是从你们的空军学院毕业的。

  宾主大笑。美国军人明白,洪学智虽是笑谈却也道出了实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人以极其落后的武器装备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进行了较量,并取得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洪学智,就是参与创造这个奇迹的中国将领之一。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洪学智再度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征北战几十年,战将们面对的几乎全部是优势之敌。但生命里有了勇敢的因子,伤痛甚至死亡也不能吓倒他们,反而一次次地激发他们奋勇杀敌的豪迈情怀。

  有统计表明,仅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所打的仗就超过了美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打过的仗的总和。22年的连续征战,使他们成为世界上连续作战时间最长的军队之一。既使是一位普通士兵也无不身经百战,何况这些身先士卒的将军!

  勇敢的将军带出了勇敢的士兵。在朝鲜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战士们展示了令对手心惊肉跳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堵枪口的黄继光,直至烧死仍不暴露的邱少云,冲到铁丝网上让战友们踩过去的爆破手李云峰……

  一位位英勇献身的战士,一个个战至最后一人的阵地,以至于志愿军的冲锋号声,都成了那些在朝鲜战争中幸存的敌军士兵们最刻骨的声音。

  传奇续写在硝烟散去的日子里


  胜利并不是战争的唯一战果。从硝烟中走来的战将,在新中国的蓝天下续写着新的传奇。

  朝鲜战争结束后,人民海军的组建者张爱萍,就在中国东南沿海指挥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联合渡海登陆战役:一江山岛战役。

  战事结束后,45岁的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受命参与领导国防尖端武器研制试验。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潜射战略导弹……将军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和现场实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实验等重大任务。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于无声处建奇功——共和国不会忘记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
·下一篇:抗美援朝老兵肖名礼:神枪手巧救战友(图)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书法作品(组图)
·毛泽东在四川的一组高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开国元勋李井泉》画册在人民大会堂首发
·特稿:毛泽东在四川的一组高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开国元勋李井泉》画册在人民大会
·赵朋洋:毛泽东在四川的一组高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开国元勋李井泉》画册在人民大
·特稿:毛泽东在四川的一组高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开国元勋李井泉》画册在人民大会
·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会员放歌瑞鑫小镇文化艺术节(组图)
·特稿: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会员放歌瑞鑫小镇文化艺术节(组图)
·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会员放歌瑞鑫小镇文化艺术节)(组图)
·李学叶: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会员放歌瑞鑫小镇文化艺术节(组图)
·特稿: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会员放歌瑞鑫小镇文化艺术节(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