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萧劲光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0个春秋。这期间,萧劲光先后担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他克服重重困难,组建起留守部队,肃清了边区的匪患,打退了日本侵略军对河防的数十次进攻。特别是在边区反摩擦斗争中,他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即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坚持原则,又注意运用灵活的策略,从抗日大局出发,正确处理了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封锁和破坏,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毛泽东曾多次对萧劲光说,“我们在边区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
1935年10月,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的萧劲光,历尽千难万险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就被调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长,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这年12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决定主力红军渡河东征,直接对日作战。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央决定由陕甘省委军事部组建红二十九军,并由萧劲光兼任军长。1937年2月,萧劲光调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党的洛川会议决定,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同时,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必须组建一支留守部队,并决定在整编后的主力部队中,抽调一部分部队和陕北地方部队组成留守部队,萧劲光被任命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处对内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为司令员。中央军委给留守兵团规定的任务是:“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建设正规化部队,提高战斗力,加强战斗准备,培养与积蓄干部。”党中央也对这支部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当时,王明搞右倾机会主义,主张把党中央从延安搬到国民党统治区武汉去。毛泽东坚决反对,他说:“若党中央搬到武汉,国民党派几个卫兵守住门口,不让你们出来,看你怎么办?”他还打比喻说:“鸟有巢,革命要有根据地。后边有个‘家’。开出去的部队就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曾多次风趣地对萧劲光说:“我们在边区靠什么吃饭?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萧劲光对留守兵团规定了“任务重于生活”的行动准则。兵团成立之初,他还对兵团的领导干部说,留守部队是根据地赖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要把留守任务看得同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的军事摩擦,反摩擦就成了留守兵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后,蒋介石虽然继续抗日,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尤其是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企图在抗日战争中削弱甚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人民军队。他们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围困和封锁抗日根据地,而且不惜使用武力,掀起反共摩擦逆流,连续制造了陕西旬邑事件、山东博山惨案、河北深县惨案、湖南平江惨案和河南确山惨案等。在陕甘宁边区,也先后发生了陇东、关中、绥德、三边等地的几次大的军事摩擦事件。他们还增派军队围困和进攻陕甘宁边区,甚至准备袭击延安。
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所在地,是我党领导抗战的大本营。当时在陕甘宁边区的150万人口、23个县中,有的县城是国民党的政权,但却是共产党的驻军;有的城镇是国民党的政权,而周围的乡村则是共产党的政权。这些地方形成双重政权,相互交错,斗争尖锐,摩擦与反摩擦的斗争经常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