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初衷,笔写丹心,终成名家大家。
对魏传统的书法,业内早有定论,他的字得汉魏之气,晋唐之韵,多有古拙。这在军内不多见。行家对他的书道,始终是有些讶异的,作为一名将军,魏传统的字没有勇夫之武,却有将骨忠魂,行笔之间又隐隐透着点书卷气:拙、纯、干净,没有血腥气。他的字不圆、不滑、但却通世情世故;顿挫间无“涩笔”却有一丝“涩味”,值得细细揣测品味。
魏老的诗歌不受体裁和题材的束缚,律诗绝句、歌行小令,魏老写起来样样得心应手,让人读罢畅快淋漓。在他的诗歌里,我们看见的是浓厚的浪漫色彩。正如魏老的为人,他笔端流淌的是汩汩真情和赤子之心。
将军曾说,他对魏晋风骨乃是心向往之。这不仅在他的诗字中得以体现,魏老的为人准则亦然。坦诚纯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经常在一些时候表现出独特的诗人气质。正如他为怀念授衔而写下的诗《白手套》:
“三十八年,快过去,留下我,也留下你。
你的同伴,桂冠,早已无声无息。
礼服,被截肢残废,早不成体。
它们遭受厄运,从不悲伤,也不哭泣。
而你现在,依然雪白,雪白彻底。
待我谢世时,决心作誓语。
要提防,不受谁来玷污你!
我祝愿你永远,
永远都是雪白的。”
这种诗人性情,表现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当中。
——早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康生等人所谓的“抢救运动”,大搞逼供信,把一些从国统区来的青年学生定为特务、阶级异己分子。魏传统拍案而起,向上级反映真实的情况,在抗大主持会议时,坚决地对学员们讲:“我们党光明磊落,有错必纠。你们以前被迫讲的、写的都不算数,现在重新写自己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讲,不讲假话。”在最后甄别平反阶段,为70多人纠正了“左”的错误结论。“文革”中,这些人又受到冲击,魏传统身处逆境,顶住重压,如实地为这些同志写了证明材料。将军秉笔直书的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958年“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大多数人盲目冒进,一些干部头脑发热追风逐浪,魏传统则始终冷静而清醒。他两次顶风前往西北调研,一路上,他看到人们都去砍树炼钢,没有人收割,粮食都烂在了地里。在他爬上兰州五泉山时,公园管理干部请他题字,魏老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上来容易下来难”。回京后他向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汇报工作,并讲述了自己的对联。肖华主任沉吟了一下,拍着魏传统的肩膀说:“老魏,你的对联好啊,你在讲真话。”魏传统把自己总结的考察材料送到党中央书记处,邓小平看到后说:“这份材料很好,把平叛和农村工作情况都反映了,农村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越是到了晚年,他的这种诗人书家的赤子之心越是明显的得以体现。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他手执话筒,在会场上边走边讲,当讲到农民问题、教育问题的时候,他指着一个衣冠楚楚的市长问:“你给农民打过白条没有?你给教师们发了工资没有?你为什么克扣教师的工资?几十年前,我在苏区工作,那时困难得很,我没有欠过教师的工资;今天比过去富了,你为什么不发他们的工资?”那位市长被问得冷汗直流、哑口无言。”
俗话说,书法家越老越值钱。慕名求书者几乎要踏破魏老家门槛,有亲自登门拜求者,也有不见人来但见空白卷轴送来的。魏传统平日很早就起床,三四点钟是他的早晨。一起来他就随即进入烟云落纸,挥毫泼墨的境界。等到家人天亮醒来,就见写好的大小书法、宣纸卷轴已经堆于案头,屋里漾着凉丝丝的墨香。 魏老不但分文不取,反而还要将自己每月工资的一半拿出来购买纸墨。有一次他为广东某游乐园题写“中华奇观”,正巧张爱萍将军也在场,便和他开玩笑:“你收了人家多少钱喽?”魏传统笑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