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可称之为书法家和诗人的为数廖廖;而在将军书法家当中,真正有传奇战争经历的更是灿若晨星。魏传统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位出生于巴山的将军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久经磨难而痴心不改,成为当之无愧的红军书法家。
少年奇才,军中才俊
1908年春,魏传统出生于四川达县一个小山村里的富庶人家。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六岁的他从入学开始学习写字,就显露出了他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和天分。读私塾的4年时间里,魏传统由临帖开始,接受基本训练。很快,他对写字有些痴迷了。有次他悄悄拿了家里石工的凿子跑到山上石板去练字,等着干活的石工找了半天,终于在山上找到了趴在石板上的魏传统。因为耽误了一下午干活的时间,石工只好向爷爷告了魏传统一状。为此他被爷爷狠狠的教育了一顿。家里的工人见魏传统对写字如此执著热爱,便将烧过的木炭条留起来给他,魏传统便视若珍宝地用它在大石板上反复练字,竟然把石头表面磨成了光滑的平面。到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在附近已小有名气,过春节时,魏传统家院子的大小门上都贴上了他写的对联,周围人家也都找他写对联、写契约。当地有个地主每逢春节都到魏家讨几幅春联拿去送亲戚。
魏传统在17岁那年考上了县中学。走出大山的他,在中学遇到了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两人一见如故,感情日笃。他们一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全校学生闹学潮,驱赶反动保守的校长,并取得了学生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两人又一起参加了进步老师组织的青年读书会,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同时参加了文学团体“烂漫社”(英文“浪漫”的译音),发行的油印刊物《烂漫旬刊》大都出自魏传统手笔。
20岁那年,魏传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派他到一所小学当老师负责选拔训练培养青年,向游击队输送革命力量。他教农民识字,并且自编教材传播革命思想。他曾经编过这样一则顺口溜:
“地主不劳动,日子过得美。贫农苦一年,交租又纳税。出路只一条,大家入农会。团结求解放,拿枪去作对。”
他还编写了很多进步歌曲,当时在学校广为传唱,如《庄稼佬》等。
这些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歌曲,起到了团结青年,提高农民觉悟的积极作用。
红四方面军来到通、南、巴地区后,魏传统参加了红军。他的写写画画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红军北上途中,《红军报》的编印对巩固红色政权、保卫苏区是至关重要的大事。组织上把报纸交给了他。从主编到校对就他一个人。盛夏的川东,酷暑难耐,对敌宣传的快报要在相对隐蔽的小屋里印制。有一次,魏传统为了赶发快报,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一连熬了几个通宵,快报出来的时候,他一头栽到在烟雾沉沉的小屋里,鼾声大起。同事给他送饭过来,看着他满是灰尘和油墨的脸不禁感慨:“这个老魏,干起活来真是不要命了!”同志们怎么叫也不醒。有人出了一个主意,大喊:“老魏,又有新任务了。”魏传统机灵地一跃而起,“什么任务?”“你啊,快起来吃饭,好几天没吃饭了,这么下去还累垮了。”……类似这种事情在魏传统身上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
时隔不久,魏传统被调任作战参谋,主要任务是绘图标图。有一次战斗打得很激烈,魏传统坚守岗位熬了一天一夜。战斗间隙,人们招呼他和首长一起吃饭,刚坐到饭桌前,只听“咚”的一声,一颗炮弹砸在了饭桌上。魏传统眼明手快,立刻跳起来把炮弹扔出一丈多远,等了半天没听见爆炸声——是颗哑炮弹。首长说:“看看我们搞宣传出身的同志,不仅能绘制地图,军事素质也是相当过硬的啊。”
八次过关未断头
“八次过关未断头,此身犹键勿须愁。创业艰难知勇进,承担风险为丰收。”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