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松云提出想带儿孙去贺国中牺牲的地方扫墓。毛秉华当即按照李聚奎提供的线索,到安福找到了贺国中牺牲的地方。1991年,安福县人民政府在寅陂桥旁的山岭上立了“贺国中烈士墓”,不仅满足了烈士后代的心愿,而且成为当地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记者和安福县党史办主任李萍来到距安福县城10公里的横龙镇利田村。“贺国中烈士墓”立在半山腰,茂竹环绕,松涛阵阵。就是在这个小山岭上,贺国中和300多位红军官兵在同敌军厮杀中英勇倒下,永远伴着青山长眠。
今年85岁的村民王忠诚回忆,那次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刚走,他的父辈们半夜爬起来,偷偷把小溪中、田里、山坡上一片片的红军烈士尸体抬到山凹里,堆成几大堆,盖上些土掩埋了。当时只知道红军有个姓贺的大官牺牲了,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烧香祭拜他,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文/记者罗宁毅
在井冈山的炮火硝烟中,不时闪现一些年轻女性的身影,她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堪称巾帼英豪。贺子珍、伍若兰、曾志号称“井冈红军三女杰”,就是这些女红军的优秀代表。
贺子珍:黄洋界上建奇功
贺子珍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词里的两句。“炮声隆”指的是红军向进攻黄洋界的敌军发射迫击炮弹。不少人都知道,当时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只有3发炮弹,打响的仅一发,而这一发恰好击中了敌军指挥部,敌人误以为主力红军回来了,连夜逃遁。然而,贺子珍自告奋勇叫来哥哥贺敏学等人不畏艰辛把炮抬上山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8年8月30日,敌军调集4个团兵力向黄洋界进犯,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而红军加上赤卫队员不足300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
团长朱云卿边察看敌情边说,“要有炮就好了!”一旁的贺子珍突然记起了什么,说道:“在龙源口战斗时,三十二团缴到敌军一门迫击炮,坏了一个地方,送到茨坪军械所去修了,不知修好了没有。”
朱云卿团长喜出望外,马上说:“赶快到茨坪把炮抬上来。”
黄洋界到茨坪走小路约9公里,贺子珍到前沿阵地叫来哥哥贺敏学、谭希林、刘荣辉等人,顶着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找到军械处处长宋乔生,抬出了炮。
这门迫击炮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4人轮着抬。在去小井的岔路上,贺敏学和谭希林弯到小井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从敌军处缴来的3发炮弹,扛起就走。从小井到黄洋界还有7.5公里路,都是狭窄陡峭的羊肠小道,他们硬是咬紧牙,极其艰难地爬了近3个小时,到下午4点钟左右,终于把炮抬上了黄洋界。
此时,战斗仍在激烈进行,红军的抵抗越来越困难了。大家见迫击炮抬上来了,发出阵阵欢叫。朱云卿命令把迫击炮架在黄洋界的哨口上,向敌军放炮。第一炮没响,第二炮也没响。朱团长凝神远望山下,见林木掩映中似有一茅棚,好像有人影不断往来出入,当即命令:“朝那儿打!”只听一声响,炮弹飞出炮膛,正好击中目标,林子里烟火弥漫,山下敌军一片慌乱。
夕阳西下,苍茫的暮色笼罩黄洋界,一天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第二天,云开雾散,战士们又准备迎击敌人的再度进攻。但山下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也没有见到敌人踪影。红军战士沿着敌人的来路下山搜索,才知道敌人逃跑了。后来才清楚,第三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敌军前线指挥所。敌军认为只有主力红军才配备有炮,于是误以为主力红军回到了井冈山,怕吃亏,连夜仓皇逃遁。
文/刘志宏 记者王文
曾志:魂牵梦萦井冈山
曾志(右三)到井冈山看望儿子蔡石红一家。
“我死后,不要写简历生平,不要搞什么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