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连第。”89岁的闫福珍奶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杨连第的老伴,丈夫去世时她年仅34岁,此后整整55年,独自一人拉扯着四个孩子,未曾再嫁。
三十“高龄”穿上军装
年过花甲的杨长林总爱凝望自家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那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与他有几分相似,“爸爸牺牲时我才9岁,但此前三年,他几乎没在家和我们团聚过。”
杨长林说,父亲杨连第出生于北辰区的贫农家庭,从小就受地主剥削压迫,家里穷,孩子也多,经常是上顿不接下顿。为了养家糊口,他和爷爷卖菜卖鱼,9岁就做学徒工,12岁又学当电工,还在工厂做过工人。
“1949年1月份,天津解放,当时部队招技术工人,我爸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当时是6岁。”杨长林说自己隐约记得,后来父亲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1支队第1桥梁大队第3连的随军职工。
此后,部队要往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受伤的士兵要退下来,新兵也要前往前线。可是,日本人将铁路要道8号桥炸毁,杨连第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大桥修好,可被炸毁的8号桥只剩下五个孤零零的桥墩,每个相隔七八米,桥墩上就有一个60厘米长、5厘米宽的铁脚板,高度也不一致,想要爬上桥墩更是难上加难。
“大伙谁都不敢吭气,就我爸主动要求上桥工作。”杨长林说,当年部队领导也曾问:杨连第是否有把握?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电工,我有把握。”
就这样,杨连第拿着一根竿子,钩住铁脚板,用工具固定好,小心翼翼地往桥上爬,由于竿子短,够不到桥墩顶部,只见杨连第居然在铁脚板上蹦了起来,恰巧钩住顶部!
此后,大家都按照他的指挥,用同样的方法爬上了桥墩,将桥墩刨得高度一致,全然不顾满手血泡,此后又采用爆破方法,用水泥袋子包裹着炸药,仅用一块木板做掩板,和一个战友连续爆了三天三夜,提前12天完成任务。
此次任务让杨连第一举成名,被授予“登高英雄”荣誉称号。
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父亲是铁道部的工人,还不是军人,后来部队领导问我父亲‘你愿不愿意穿军装?’我父亲乐坏了,马上就回答‘愿意。’。”杨长林说,父亲由此就正式成为军人,在“三十高龄”的时候穿上了军装,并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抢修大桥屡立功勋
有关父亲当年的战斗经历和牺牲细节,杨长林都是在读中学后,才从母亲和部队领导口中获知的。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连第随部队进驻朝鲜。
前方需要大量弹药,可是运输要道沸流江大桥被敌人炸断了,上级指示必须在7天内修复。杨连第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到4连帮助抢修大桥。
抢修工作大部分是在夜间进行,黑暗中,杨连第与战友们用起重机一点一点起钢梁,可是两夜过去了,工作进度不大,这可急坏了杨连第。他仔细观察敌机空袭的规律,发觉趁空袭的间隙,抓紧时间抢修能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高。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同意后,他带领8个同志开始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白天抢修。当4架敌机出现在上空时,杨连第指挥大家隐蔽,自己仍在桥上工作!工程进展明显地加快了,沸流江桥提前3天修复,江岸上堆积的粮食、弹药等物质又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1951年7月,杨连第已升为副排长,与战友们转战到著名的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大桥是满浦、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弹药、武器不分昼夜川流不息地通过这里运往前线。
上级命令8天完成修复任务,杨连第奉命带1个排执行任务。首先他用了2夜1天的时间搭成了一座人行浮桥,但由于连降暴雨,不仅浮桥被冲击,新搭起的大桥桥墩也被冲得东倒西歪,这时团部紧急发出命令,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