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县委书记焦陵学习时偶遇魏实庭老人,听老人讲焦裕禄的故事。(翻拍)
魏实庭老人说起焦裕禄,泪流满面,也让前来学习的贵州省部分县委书记感动不已。
焦裕禄干部学院张冲老师翻看有关焦裕禄的报道。
焦裕禄当年栽下的焦桐已长大成材。
风吹麦香,5月13日下午4点多,兰考的天空飘起细雨,全国各地到焦陵拜祭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5月14日,就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祭日。
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精神为何长久不衰?“一定要对老百姓好”,兰考县葡萄架乡82岁老农魏实庭的回答,简单而朴实,一语道破焦裕禄精神的真谛。
“一定要对老百姓好”
2014年3月24日,春光明媚,焦裕禄同志纪念园迎来了一批拜谒学习者,他们是贵州省的15名县委书记和5名乡镇党委书记。
参观学习时,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和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看见焦裕禄同志雕塑前走来一对白发夫妇,其中的老大爷揉着眼眶,泪水在指间滑落,两人颤颤巍巍坐在了雕像前的长凳上。
两人赶忙走上前去,关切地问:“老人家,您怎么了?您见过焦书记吗?”
这一问,老大爷泣不成声。老大娘说:“老头子就是看着他了,心里难受!”她指着焦裕禄的雕像,一口地道的兰考口音。
老大爷名叫魏实庭,老伴孔令英,今年都已82岁,来自兰考县葡萄架乡,当天,两人来县城看病,魏大爷趁着看病的间隙,非要来看看焦裕禄书记。魏大爷说,他原来是一名生产队长,和焦裕禄一起栽种泡桐树,干过防风固沙、治理洪涝、翻挖盐碱地。
“焦书记在俺家吃过饭,在我们村住了有半个月,和我们一起干活。那时候穷,又赶上自然灾害,大家都吃不饱。有一次吃饭,焦书记把自己的红薯面窝头掰了一半给我。我那时影响不良,得了浮肿病。”想起当年焦裕禄和大家同甘共苦的日子,魏大爷的眼泪又掉了下来。
有县委书记让两位老人评价一下焦裕禄,孔令英说“焦书记他人好”,魏大爷赶紧补充,“是特别好,特别特别的好!”
发现这边有“动静”,其他县委书记也围了过来,听两位老人讲述与焦裕禄的点点滴滴。
“我们应该学习焦裕禄什么精神?”有一位县委书记如是发问。
魏实庭老人含着泪说出一句话:“一定要对老百姓好!”
一定要对老百姓好!这句话说来容易,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回去的路上,贵州省的15名县委书记和5名组长党委书记一直在反思:如何做到对老百姓好?
3月28日,贵州日报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
一条围巾的故事
张冲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一位老师,在焦裕禄纪念馆办事时,焦陵的工作人员给她讲了一条围巾的故事。
焦陵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某一年的清明节,一位老太太来给焦裕禄上坟,她把一条围巾放在了墓前。工作人员询问:“别人来上坟,都是放鲜花什么的,你怎么放一条围巾?”
老太太说,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那年冬天在挖河道时,手和脸都冻伤了,焦裕禄书记在知道她家的情况后,派人给她送去了一点布票,围巾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我只见过焦书记一次,没想到第二年他就走了。”老太太伤心地说。
由于当天工作紧张,焦陵的工作人员没来得及记下老太太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只是根据口音判断,老太太可能是兰考县南彰乡人。
焦裕禄迁葬兰考,三里路走了仨小时
今年春天,张冲在乘坐一辆机动三轮时,和开车的张大爷闲聊得知,老人亲眼目睹了焦裕禄墓迁葬兰考的场景。
1966年2月22日,焦裕禄墓从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兰考。那一年,张大爷才10多岁。
“我是跟着父亲一起去为焦书记送葬的,兰考老火车站广场上,堆满了挽联和花圈,人山人海,黑压压的都是人。”张大爷说,广场上很多人是披麻戴孝去的,从老火车站到大沙丘(现焦裕禄墓葬处),三里地的路程,有的人走一步叩一个头,走了整整仨小时,街道两旁也挤满了送行的人。
虽然不曾见过焦裕禄书记,张大爷的心中对焦裕禄书记却充满了崇敬:“他要是对老百姓不好,老百姓会这么去送他?”
兰考人民为什么这么怀念焦裕禄?
时光荏苒,焦裕禄逝世50周年祭日似乎眨眼间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