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飞,原名燕鹏,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城(丰惠)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9月,王一飞在上海经友人介绍,于秋天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在这里,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还掌握了俄语,并结识了刘少奇、任弼时、罗觉(亦农)等人。同年底,他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踏上了革命历程。
1921年6月,王一飞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王一飞不仅对各门功课认真学习,而且还担任了《政治经济学》、《俄国共产党历史》两门课程的课堂翻译工作。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他还翻译了《共产国际党纲草案》、《政治经济学浅说》等书。
1922年春,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批准,王一飞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两年后,王一飞以中国共产党列席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担任中共代表的翻译。为了培养我党军事方面的领导骨干,党组织又选派他和聂荣臻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因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共产国际做出重要决定:安排中国班学员分批回国参加革命工作。王一飞与叶挺、聂荣臻等回到上海。根据组织安排,他先行负责筹建中共中央军事部事宜,不久又被任命为上海区委书记,负责上海和浙江两省的党务工作。
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王一飞与陆缀雯结婚。新婚仅一个月,王一飞即受中共中央委派沿长江流域视察工作。王一飞对妻子说:“我们的生活是奋斗的,在动的状态中,如庸夫庸妇之终老牖下,寸步不出雷池者,不可能,亦不愿!如此辗转一想,倒觉得离是我俩经常的生活,同居却是偶然的幸遇!”
当时军事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担任各级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加强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以扩大我党的影响;在旧军队中培养新生力量,派人到旧军队中作政治宣传”。其时,中央军事部的筹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人员到设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王一飞一边忙于筹建工作,一边又奔走于上海、长沙、汉口之间,联络南方各军队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为接应国民革命军北上长江流域做了大量协调工作。
北伐战争开始后,组织上决定派遣王一飞为中共中央军事特派员,前往江西视察。中共中央还委托他与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将军联系,商议进击军阀孙传芳的策略。在随同加仑将军视察江西的军事情况后,他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如实反映了江西战场的详细情况,并对北伐军继续进军的方针和部署提出了建议。与此同时,他还对北伐军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做出严肃批评,揭露了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疑忌和戒备。蒋介石为拉拢王一飞,示意要授其中将军衔。王一飞表示:“在党内工作已享有自己的薪水,不需要什么中将军衔。”
1927年1月初,王一飞回到上海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紧张地投身于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2月9日那天,妻子即将分娩,王一飞在安慰妻子以后迅速赶赴会议。3月21日,王一飞作为南市区起义总指挥,与周恩来等一起成功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随着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27日,中共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一飞当选为中央委员。5月上旬,中共军事部机关也随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武汉。不久,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王一飞与妻子商量,拟将儿子带回上虞。陆缀雯曾回忆说:“当时,我的身体很差,骨瘦如柴,小孩也瘦得很,想回到上虞以后雇个奶妈把孩子养好,即便我们都牺牲了,孩子总还在。”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王一飞以军事部代表身份参加了会议。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周恩来率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期间,由王一飞代理主持军事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