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原名尹圭璋,又名尹浩林,1916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一个富农家庭。林浩在上初中时,已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10月,经在济南乡村师范工作的共产党员赵健民介绍,刚刚进入高中就读的林浩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在山东的上层组织惨遭国民党当局两次大的破坏,基层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林浩任中共济南高中支部书记、中共济南市工委委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上级党组织,同时利用“读书会”、“同乡会”宣传进步思想,在经过了解和考验的基础上秘密发展党员。林浩先后发展安波、杨涤生、梁宇振等人加入党组织,为党积蓄了一批力量。
1936年夏,刚刚高中毕业的林浩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当时他才20出头。当年9月,他只身来到费县师范讲习所,以语文兼数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了10多名党员,并成立了费县工委,很快恢复了中共在鲁南一带的组织。
1937年春天,林浩领导济南市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敌后援委员会,开展募捐活动,支援傅作义在绥远的抗战,把济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党组织要迅速动员组织人民,积极准备开展游击战争,把坚持抗战的责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了“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林浩带头响应号召,走上火热的抗日战场。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转移到泰安,林浩担任了省委副书记,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等领导同志一道,直接领导了包括泰安、莱芜、泗水、宁阳、沂水及泰西大峰山地区的徂徕山起义,并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不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作为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林浩先后兼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政委。当时,参加徂徕山起义的有数百人,他们中有红军干部、工人、农民、士兵,还有学生、教职员工;服装也各式各样,有的穿棉袍、马褂,也有穿西装、制服的;手持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有匣子枪、“汉阳造”,也有“老套筒”、“土压五”,还有大刀、梭镖。在林浩的带领下,虽然大家穿着不一、武器破旧,但却一个个精神抖擞。林浩的武装抗日大旗一举,素有精忠爱国、抗击外侮光荣传统的齐鲁人民八方呼应,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00多人。
1938年1月26日,林浩在泰安县寺岭村伏击日军,首战告捷,毙伤日军10人,击毁日军汽车1辆。2月18日,林浩再战泰安县四槐树,炸毁日军汽车两辆,歼敌40余人,内有日军大佐1名。起义队伍随即开辟了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山东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率部抵达沂蒙山区,他听取了第四支队政委林浩的汇报,并扼要地向他们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初次相见,罗荣桓惊讶于林浩的年轻,赞扬他说:“你才23岁呀!了不起!了不起!”1939年夏,林浩担任了中共山东一区(即大鲁南区,含津浦路以东,胶济路以南,陇海路以北地区)党委书记、一军区(也称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政委,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泰安、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1940年秋,24岁的林浩担任了中共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成为“中共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把手”。在他的领导下,胶东有了兵工厂,可造炸弹、炮弹、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还可翻造子弹。除此之外,各区还有纺纱、织布、制革、造纸、鞋袜等小工厂。胶东、鲁南还有金矿,月产黄金12两。他们在金融流通、统制贸易等方面也有所开辟,由共产党控制的北海、鲁西银行及分行年发行新钞700万元,泰山农民合作社还发行地方票。通过节约、生产、金融、贸易,用以解决每年每人平均130元左右耗费的大部分,大大减轻了根据地民众的负担。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胶东区,赵保原、蔡晋康等顽固派与日寇狼狈为奸,多次对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发动军事进攻,抢占敌后军民创建的牙山根据地,并联合向东海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遵循党中央“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示精神,胶东军民于1941年3月15日发起反投降战役。以许世友任指挥、林浩兼任政委、吴克华任副指挥的反投降临时指挥部,指挥一一五师第五旅、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和清河军区第三旅独立团等6个团的兵力,首先东、西对进,一举收复牙山地区。接着,挥师南下海阳,直逼投降派头子赵保原据守的郭城、发城地区,展开了围困战,迫敌退回其老巢。此役,共歼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5万余人,把大小十几支顽军部队逐出胶东腹地,打通了胶东之东、西两区的联系。经过近5个月的反投降作战,进一步扩大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扭转了与顽固派斗争不利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