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将军园·主体展馆屋顶像红军八角帽
兴国,地处江西省中南部,是赣州北部一个偏僻山区小县,可是我国实行军衔制的1955——1965年间,竟有56位将军出自于此。由此,兴国成为著名的将军县。据统计,56位兴国籍开国将军中除51位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外,另外5位是从南方3年游击战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军。他们是 刘玉堂、杨汉林、钟国楚、钟发宗、曾昭墟。
刘玉堂:老百姓救了我的命
1933年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右)和江西红色少先队省队长刘玉堂在宁都合影
刘玉堂(1913—1980),南方3年游击战争时期,他先后任中共湘鄂赣省委组织部部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红十六师政治委员、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0年,兴国县到处贴着“革命风暴前夜,红色五月开端”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如火如荼进行,刘玉堂就在那年参加了红军。1933年10月,刘玉堂被团中央局派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担任共青团湘鄂赣省委书记。红军主力长征后,刘玉堂在湘鄂赣苏区和陈寿昌、谭启龙、徐彦刚等同志在万载、铜鼓一带,领导了当地的游击战争。敌人经常出动部队“围剿”,他们只好把省委、省苏等机构和人马撤进深山密林中。有时,钻进石岩下躲雨,有时在大树底下、坟地里过夜。当时刘玉堂有一匹马,情况危急时,他总是把马让给伤员骑,从不自己骑马先撤退。刘玉堂和战士们坚持在最前线,英勇抗击敌人的进攻。就因为这样,他曾三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子弹从肩胛骨穿过肺部。当时棺材都准备好了,但在后方医院,他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而且就在医院治疗期间遭遇敌人偷袭,队伍一下子被冲散了。他有伤在身,但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爬进医院屋后山的浓密的箬竹子丛中,没吃没喝躲了一天一夜。直到敌人撤退后,当地群众才从竹子丛中找到奄奄一息的他,背他回家中,给他衣服暖身,红薯果腹饱肚。后来他返回部队后,总是深情地说:我这条命是老百姓救的。新中国成立解放后,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好比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脱离了群众,共产党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钟国楚:参加自己追悼会
兴国将军园·钟国楚少将雕像
钟国楚(1912-1996),南方3年游击战争时期,任闽赣军区独立18团大队政委、闽西南军区独立8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玉堂死里逃生,无独有偶,在钟国楚身上,曾发生过“自己参加自己追悼会”的传奇故事。
1935年春天,从福建永春山的一座破庙里传出了低沉而悲壮的《国际歌》歌声,樟平游击队正在为他们的政委钟国楚同志举行追悼会。伤势未愈的钟国楚追上红军,看到部队正在举行追悼会,没细看便加入队伍默默致哀。一旁的红军战士惊呆了:这不是正在被悼念的“烈士”钟国楚吗。“烈士”复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20多天前,钟国楚带领樟平游击队,在福建猪仔坝遭到敌人的埋伏。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在他跃上一个山埂时被飞来的一枪击中了气管,血如泉涌。两个战士赶忙冲上前把他抬下战场,穿过密林把他抬到了临时医院。一位小医生摸了摸他的鼻子,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两个战士顿时泪如雨下,默默地站在钟国楚身边许久不愿离开。最后医生担心两个战士追不上部队,就催促着他们离开。部队已被打散,两个战士20天后才赶上部队,他们将钟国楚的遗书交到支队长手中。支队长决定为钟国楚举行追悼会。
钟国楚当时断了气的原因其实是喉头被凝固的血块堵住了气管。医院见他没有了呼吸,就把他搬上了担架,派了两个同志抬着他去掩埋。这两个人一路走得很快,道路崎岖,上下颠簸,钟国楚喉头里的血块就从嘴里滑了出来,被堵的气管也重新畅通了。两个同志见钟国楚又活了过来,急忙又把他抬回了医院。经过紧张的治疗,钟国楚伤势好转,但他心里惦记着部队,没等伤愈就“逃出”医院,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终于找到了游击队,但钟国楚万万没有想到却在这里碰上并参加了自己的追悼会。
钟发宗: 扩红运动的功臣
兴国将军园·钟发宗少将雕像
钟发宗(1910-1995),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江西省少先队总队长、江西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江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游击队队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3年初夏,时任江西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钟发宗,奉命回到兴国开展扩大红军工作。钟发宗在县委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扩红”动员报告,宣传“先有国,后有家,踊跃当红军,保卫苏维埃”的道理,阐述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意义。他从五次反“围剿”的严峻形势到中央关于扩大红军的指示,条分缕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动听,富有感染力。当他宣传鼓动兴国模范师(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全师参加红军这一重要议题,得到兴国模范师师长钟远洪、政委谢远崧热烈响应,他俩当场表示带头参加红军。听到他俩的铿锵有力表态,钟发宗兴奋地挥手说:“这一炮一定要打响。这个头一带,全苏区扩大红军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新的形势。”于是,钟发宗和县委、县苏领导废寝忘食,层层动员,及时召开兴国模范师全师参加红军动员大会。在大会上钟发宗宣传鼓动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发挥。一时间,会场上群情激奋,“一致到红军中去”的口号响彻云霄。
钟发宗把这个喜讯电告在宁都的陈毅司令员。陈毅激动地说:“真了不得。大妙了,大好了,我马上去兴国。”1933年6月6日,兴国模范师5161余人,集合在兴国县城筲箕窝广场召开出征誓师大会。会场上礼炮齐鸣,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山呼海啸,欢声如雷,陈毅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举行了庄严的授旗仪式,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正式成立了。
“兴国模范师”全师加入红军,这一伟大的壮举,轰动了中央苏区,有力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上级党组织考虑钟发宗是苏区扩红运动的功臣,熟悉地方情况、群众基础好、组织协调能力强,钟发宗服从命令,担任游击队长,带领部队坚持艰苦卓绝南方3年游击战争。
杨汉林:红旗高掣八面山
兴国将军园·杨汉林少将雕像
杨汉林(1915-1985),南方3年游击战争时任湘粤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湘南资(兴)汝(城)桂(东)边区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5年3月,红军湘粤赣游击支队宣告成立,部队转战至湘南天台山的支脉八面山区。天天遭到敌军的“追剿”,部队不断受挫,支队长兼政委蔡会文在突围中不幸牺牲,遭受叛徒龚楚和李宗保带领敌人两次袭击。敌人进行了严密封锁,部队进入了艰难困苦的境地。杨汉林领导支队第一大队,转战在崇山峻岭之中,企盼得到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千方百计寻找项英、陈毅和湘南特委,可是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情形危急,游击队中一些不坚定分子开始动摇。这时,有的同志提出化整为零解散队伍。杨汉林坚决阻止这种行动,坚信:“党组织是不会忘记我们的”。他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了斗争策略,抓紧有利时机,发展武装,扩大队伍。1937年的上半年,敌人在湘南又实行大规模的“清剿”。然而,这支部队已经紧紧地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们在群众的掩护、支援和帮助下,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反而使部队不断扩大。不久,沙田、四都等地国民党的保安团和地方政权主动派人前往八面山找杨汉林他们谈判。国民党政权提出:只要这支游击队不派人和上级党组织联系,同意发给军饷、制服,还封官许愿说给一个旅的番号。但是,杨汉林们坚持革命立场,坚决拒绝国民党当局的高官厚禄。
1937年9月,陈毅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找到了杨汉林他们。从此,这支多年在深山老林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又和党取得了联系。1938年初,湘粤赣游击支队在杨汉林等同志的率领下,由湖南桂东沙田出发,直奔江西大余池江镇集中。不久,部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
1985年2月,杨汉林同志病故后,新华社专门发了一篇电讯,称赞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革命战争年代,他不怕流血牺牲,英勇作战,特别是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他为保存、发展革命力量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他坚定沉着,率领部分同志突出重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