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 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生平】
杨开慧(1901-1930),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人。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书社的工作。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结成了革命伴侣。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杨开慧除继续协助毛泽东工作外,还到工人夜校讲课。一年后,她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她带着儿子毛岸英坐牢。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2009年9月,杨开慧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故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30年秋,白色恐怖进一步笼罩着长沙。仅板仓、白水一带就有党员和革命群众460多人被残酷杀害。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绝不会放过自己,毅然决然地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她在《给一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杨开慧作好了应变的准备,她将党的文件和材料,密封在一个青花瓷坛里,埋在菜土底下;将一些未发出的信和诗文手稿藏在住房的夹墙砖缝中。当地群众多方掩护她,抓她的敌人前后两次都扑了空。
193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刚从一个秘密联络点安排完工作回来,就被密探侦悉。这天半夜,天黑如锅底,如狼似虎的清泰乡下五区铲共义勇队匪徒突然扑向板仓下屋,杨开慧不幸被捕了。杨开慧在被捕的10多天时间里,被敌人转移多个地方。最后关进设在司禁湾的长沙陆军监狱署。在狱中,清乡司令部5次提审杨开慧,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和与毛泽东秘密联络的通讯地址。
她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狡诈的敌人又把杨开慧请进有新闻记者在场的客厅诱骗说,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长沙浏阳门外的刑场上,响起了嘶哑的枪声,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了。当地亲友和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埋葬在青松环绕的山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