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
2011-06-29 09:23:52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朱夏炎、王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卢书记十分快慰,看得出来,下乡调研慰问无意之中发掘出一个重大先进典型的过程,使他享受了一名探索者的乐趣,拥有了一名发现者的成就感。他不禁赞叹:河南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范县早在260多年前,就已为郑板桥津津乐道。这位冷傲的“扬州八怪”之一,清乾隆七年至十一年(1742—1746)曾任范县县令近5年,“衙斋卧听萧萧竹”,他抚摸这片大地的目光竟如此温柔:“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

  淳朴和蔼的民性乡风,正直忠勇的道德伦理,无疑也渗透在共产党员李文祥的血脉之中。

  到村里采访,从一群老汉的说笑声中,隐约听到喊李文祥“黑”。记者追问什么黑,他们说,李文祥外号叫“黑老包”,既指他脸色黝黑、不怒而威,也指他正气凛然、刚正不阿,就像戏曲中的包公。一提“黑老包”,全村老少都知道是那个敢住在老公庙的李文祥。

  老7队的韩福运,从小就和李文祥一起挥舞树枝玩打台游戏。他说,文祥这个人言语不多,但爱说理。他性子刚强,说出话来,大家都跟着走他那个路,因为他说的是正理,别人说的没他那个理真,他是为了集体,以理服人。

  当村干部,想多吃多占是方便的。生产队老会计陈玉文说:“有的村卖好几头大牛都不够村干部花,吃馋了天天想出去吃喝,群众反映很大,反映了也白搭。但是李文祥当了多年干部,最清白,风气正,没有多花集体一分钱,没有多吃集体一粒粮食,分粮分红都是按人头参加分配。因为有他,老8队的干部都很正派。”

  因为生产队长常与会计商量工作,副队长一度怀疑两人走得近有猫腻。心底无私的李文祥定下严格制度:会计不管现金,另外公选一人管现金。那时仓库等于金库,虽然堆的只有粮食,但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和花钱买肥料、买农药等都靠这粮食换取。李文祥给仓库配了4把锁,仓库保管、会计、贫农代表各一把,再给副队长一把,自己却不染指。群众对干部放心,老8队风平浪静。

  当了十七八年村干部的李文祥,“官儿”越当越小。白衣阁自然村内,行政村建制分分合合,1970年以来先后划分过4个大队、2个生产队、5个生产队、8个生产队,20世纪90年代成立东、西、南、北街4个村民委员会。曾任生产大队长的李文祥,分成5个生产队时,他成了3队队长;分成8个生产队时,他成了8队队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更是主动辞职:“我年纪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上来干吧。”

  权力,官位,能对无数人产生强烈诱惑,李文祥却是一个“绝缘体”,即使穿过诱惑的鹅毛大雪也能雪不沾身。究其根源,还是来自战火中的启蒙。他说过,当年谁在战场上提拔,谁就意味着牺牲得更早更快,因为当兵责任小,当官责任大,当干部的肯定是迎着死亡冲锋在前。淮海战役中,李文祥一个月连升两级,先提副班长,又提班长,那是因为他敢拼敢死。那时接到提拔任命,不会弹冠相庆,只会义无反顾慷慨赴死。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认为党员干部始终都应如此,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不斤斤于个人利益,忠诚于党的事业。而事业就是使命,就是责任,心随责走,责随职走,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注重落实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待遇政策。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并入党的李文祥来说,脱离农村贫困生活的机会来了。

  1979年,他当农民17年后,原单位福建省建设厅突然来了两位同志,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回福建工作。原来一同返乡支农的人都要回原单位了。李文祥很感动:“这么多年了,没想到组织上还惦记我。”来人看他家境寒伧,说城市比农村好,催促他收拾家当启程。他反而冷静下来:“困难是暂时的,日子慢慢会好的。我在农村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生产队长,村里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

  1984年7月,县民政局按他原工资额的40%每月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福建原单位又来人外调,确定从10月起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县民政部门,说不能两头拿钱让国家吃亏,不再享受救济费。2005年,福建原单位倒闭的消息传来,停发补助费。2006年1月起,县民政局每月给他发老复员军人补助费300余元。

  女儿金英那次惹恼父亲,大概就是第一次领老复员军人补助费。春节前夕接到通知,金英去乡民政所领了几百元钱。往常过年割七八斤肉,这次喜盈盈地赶集割了十来斤肉,谁知回家父亲一问缘由,就嗷嗷地吵起来,吵得一个年都没过好。

  拒绝,无数次地拒绝,李文祥从来不做加法只做减法,虽然他绝对有资格享受尊荣,虽然他完全有权利享受优厚。

  他符合离休条件,却不提出申请,至今没有享受待遇。1979年、2001年全国优抚对象普查时县民政局12次核查,1985年、1993年全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排查,2009年全县新中国成立前后英模资料调查,还有军转干部普查等等,他都有意“潜伏”或主动“漏网”了。

  催他填写的表格一次次放在桌上,那个装满奖章奖状和证件的小布包就在抽屉里,伸手拿出就能说明一切,但它安卧于桌面之下,收敛所有的光芒,一动不动,沉睡。

  这个李文祥,该要的他都不要,他还会伸手索取吗?他还会钻营谋求吗?他的欲望低到了尘埃里,他的境界高到了蓝天上。他是天地之间一面明镜,映无声,照无言,却使多少人折服、多少人省悟,又使多少人羞愧、多少人汗颜!

  但他自己想得很简单:“国家还不富裕,自己苦点怕啥!靠自己可以生活,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现在女儿大了,比以前好过多了。过去困难都没要补助,现在要啥?”

  有乡亲数落他:你种了半辈子地,还让女儿跟你一样?你能跟她一辈子?现在外面的人都在抢房买楼,你知道吗?

  这是老人始料不及的,已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轻轻地说,咱是庄稼人,还要靠劳动吃饭,不劳动吃啥?

  他说得坦然,说得安然。是的,舍生忘死打下江山以后,他没有一粒米不是靠自己辛勤挣来的,他没有一餐饭不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虽然直到今天,他仍不富有,他依然清贫。

  村主任董明亮说,北街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老李家的生活水准在全村属中等偏下。

  李文祥老人到现在,还是抽的一元多钱一包的香烟,只要冒烟儿就行。他身上的毛衣,是花25元钱买的。女儿初学裁衣送他的第一件中山装,是用别人当过丧礼挽幛的减价布做的。


    一股清流 荡涤世风的清浊

  问我们:你活得干净吗?

  参加革命64年,党龄62年,隐功埋名,深藏不露,甘为乡间野老,不少网友将李文祥视为一位当代隐士。

  归隐世外,放旷林泉,“大荒山参得红尘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古老情结。然而走近李文祥,你会发现,暴露于风霜雨雪的老人,忙碌于春种秋收的老人,与白衣阁乡的所有老农一模一样,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无所谓隐,也无所谓显……

  正如他女儿所说:如果不是卢书记下乡偶然走进俺家,我也不知道俺爹有这么多故事。报告会上看到那么多人为他鼓掌,我像做梦一样,没想到有这一天。但是,俺爹还是俺爹,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当一切恢复平静,这位老人还会安坐于村子里,徐行于家门口,如同一位寻常老农,还是一位寻常老农。

  小乡村也“参得红尘透”。然而,一颗赤子之心参透的道理,朴素得如每天的粗茶淡饭,明白得如身边的流水行云。

  村支书房灵镇送老人到省里参加春节团拜会回来,中途到高速公路服务区吃饭。在郑州两顿没吃饱,在这里吃了顿饱饭,老人随手捏起掉在桌上的饭粒放进嘴里。房灵镇忙去拦住,老人说:“掉了可惜。以前打仗经常饿着肚子,现在有米馍就知足了。”

  这时老人身上还揣着小秘密。团拜会的果盘里,樱桃水灵灵地鼓着红腮,老人忍不住悄悄拿了两颗:“冬天的樱桃,给俺的小拿个吧。”家有两个孙子李壮、李显,小是4岁的李显。一路揣了200多公里,一进家门他就喊:“小,看爷给你捎了啥好东西!”摊开手掌,两只樱桃已挤烂了,小一把塞进了嘴里。

  到省里出席报告会,老人被安排住进了最高级的宾馆。豪华的地毯,堂皇的套间,他睡不着,拄着拐杖里外转。太好了,躺在床上,床好,靠在沙发上,沙发好,面前还摆着苹果香蕉芒果。他吃了一个芒果一根香蕉,到床上迷糊一阵儿醒了,天还不明。他一个人坐在陌生里,问自己:我咋上这儿来了?

  李文祥晚来得女,女儿出生,他53岁了;女儿毕业,他68岁了;女儿结婚,他74岁了;女儿今年33岁,他虚岁87岁了。

  李文祥夫妇一直以减去20岁的状态扛着重活。家里4亩地分成了六七块,最大的才一亩,人家大型农机不愿来,至今都在用铁锨剜地,用镰刀割麦。前年夏天,85岁的李文祥在玉米地薅草时倒下了,头晕呕吐瘫在田里,幸好被村民发现送回家里。

  女儿埋怨过爹,如果不从福建回来当农民,她就是城市干部子女,爹娘也不用这么受罪了。爹开导她: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自己好好劳动。

  如今地里打的粮食够吃了,花钱要靠小两口挣。女婿李金存常年在省外打工,去年春节从聊城回来的汽车上,他当建筑工挣的6700元血汗钱被人洗劫一空。老人只好劝道:“钱丢了再挣,人安全就行。”

  金英的性格酷似父亲,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当家立势。17岁开始打工,走乡串户卖咸菜,赶集赶会卖布匹;当长途汽车售票员时,顺便拾空饮料瓶卖废品;当铁道口稽查员时,抽空去空车皮里扫煤渣;又到一家服装厂当车间班长。她还学会了开汽车、开拖拉机。

  去年7月的一天,爹又在村口接她回家,她一眼就觉出爹的嘴角歪了。一量血压,高压220,低压180。她蹬上三轮车送爹去看病,去县中医院要翻过金堤,她推不上去,只好走平路去新区中医院。爹一病40天,竟眼看不行了,医生提醒她:“抓紧给你爹准备寿衣吧。”她吓哭了,瞒着母亲,在村北杨树岗子上坐了两个多小时,对着天空泪如雨下……想起小时候下田,爹舍不得她干活,她说我都这么大了,爹笑了:“爹拉着你。”她坐在架子车上,爹拉着她,结实的背影在蓝天下像一座山……

  爹愧对女儿的唯有一件事。女儿上到初中毕业,放学回来说:爹,我不想上学了。他知道女儿成绩还行,也想读书,只是为给爹娘分担重负而辍学。可他当时一直闷头抽烟,半夜几次走到女儿床前,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误了女儿前程的爹,现在只能向女儿抵上被省委书记发现而公开的这一份光荣。

  李文祥不是圣人,也有无人分担的痛苦,也有无处排解的忧愁。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三年五载都不容易,何况整整50年!同样一个现实环境,别人能为个人利益找到种种理由借口,他却默默咽下了一切困苦,宁可委屈自己委屈亲人,决不改变初衷改变信仰,终使生活的一潭浊水变成一道清流。

  记者走进一个小修车铺,修车匠韩福运比李文祥大2岁,当年的发小,如今成了老邻。

  门前正对一汪池塘,一泓春水倒映着嫩绿的芦苇,几只白鹅在平滑如镜的水面悠游,一幅恬淡的风景。

  后面的小屋零乱不堪,却是李文祥和一群老伙计的“俱乐部”。他们最大的快90岁了,最小的也近70岁。老伙计们知道,即使已经出名,文祥也不舍得离开这一个卑微而老迈的群体。

  李文祥老人的思想从不落伍,每天必看中央台、河南台、山东台的新闻联播,视力差了就听新闻,然后讲新闻。老伙计们常聚他家,他打开老部队赠送的DVD机,播放《大决战》、《地道战》等革命战争片,边看还边讲解。更多时候,一群老汉是围在修车匠床头的小电视机前,纵论四海风云。但一有人发牢骚,李文祥老人便保持沉默。如果有人提到向政府要救济,他拎起拐杖就离开。

  采访第二天,发现老人点烟时火苗对不上烟头。次日早晨,老人在村口一接到记者,就高兴地说:我能看见你的脸了!记者问:昨天看不见吗?他说昨天看是一片黑。右眼白内障,左眼青光眼,脑血栓又使腿脚不灵便,血压不稳,口齿有点含混……然而当记者们回放录像时,发现镜头中的他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一个帅气的老头!

  在一群开心的老顽童中间,他也变得活泼调皮了。背着老伴和女儿,溜进修车铺偷偷抽支烟;老韩伸手向他讨烟吸,他揪老韩长长的白胡子;老韩叫他“黑老包”,他伸出拐杖柄勾老韩的脖子……在家没见过他大笑,在这小破屋里却不时听到他的笑声,看来在男人(即使是老男人)的笑声中,他强大,他舒畅,他自在。

  哦,那个迎风开怀的猛士还在!那个顾盼神飞的英雄还在!

  他说,想想当年打刘行国际电台一个排只活下来3个人,打鲁楼阻击战连队阵地上只剩自己一个人,“我已经活到87岁了,还有啥不知足的?”

  他指着发小韩福运笑道:他死了薅着我,我死

  了薅着他,一起回老家!

  问他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他像战士在队列报数一样大声回答:

  让我劳动,最高兴!

  上工敲钟,最高兴!

  在报告会上向大家敬军礼,最高兴!

  一个敬礼 考验信仰的坚柔

  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3月3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正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9点多钟,李文祥老人到了会堂后台贵宾室。老伴叮嘱他敬礼要敬好,老人有点不屑:这个不用教,这是俺部队的事,敬个礼你一看就知道了!

  台上的报告团成员,除了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其余分别来自范县武装部、民政局、白衣阁乡政府和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他们真情讲述的李文祥事迹,深深打动了台下1100多名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心潮阵阵,泪光闪闪,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响起了20多次掌声。

  报告完毕,一阵安静,全场视线投向舞台入口——

  两位白发苍苍的龙钟老人出现了。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与老伴相扶相携,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场掌声雷动!

  李文祥把拐杖交给老伴,努力挺直身体,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举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哗,整个会堂简直爆棚了!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站起来,向这位老英雄、老功臣鼓掌,向这位老农民、普通人鼓掌。老人一言未发,却如黄钟大吕,用一个敬礼撞响所有的心灵,考验着信仰,考验着党性,考验着人格。全场听众的回应犹如井喷一般,掌声经久不息……

  兴奋的老人后来告诉记者:敬礼“我还扫了半圈儿”!

  那是他的即兴发挥:威武的军姿,庄严的敬礼,仿佛一尊高大伟岸的雕像,朝着全场听众,从左至右徐徐移动面庞和目光——那一刻,苍老的热血也沸腾了!

  省委书记卢展工动情地说:非常高兴河南省又涌现了一位先进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领导干部、复转军人和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尊重和学习的光辉榜样,又有了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代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他给我们留下了无价之宝
·下一篇:青松伴忠骨 红枫映丹心——追忆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
·南京军分区陪同南京第一集团军英雄楷模杨仕春医师来到王稼祥纪念园参观
·魏琳萍:与朱老的对话(图)
·尚蓉:缅怀英雄先烈 抒发红色情怀(组图)
·特稿:缅怀英雄先烈 抒发红色情怀(组图)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团队参观革命旧址(
·特稿:英雄已逝,精神永存——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团队参观革命旧址(组图)
·周文江、杜晓珂:缅英雄先烈 燃青春激情
·特稿:缅英雄先烈 燃青春激情
·冷金兰:安徽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赴含山县纪念烈士英雄(组图)
·特稿:安徽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赴含山县纪念烈士英雄(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瞻仰先烈事迹,缅怀红色经典——安师大江淮社工“向
细雨传递雷锋情 青春托起中国梦——雷锋导游团队赴王
校彦利、刘瑜晴: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
刘姣: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