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院系:1919年入读清华学校
出生年月:1902年8月28日
籍贯:江苏宜兴
评语
有人沉默、有人顺从、有人阿谀时,他能像大河奔突着向前。
——学生武际可
1961年,周培源在清华五十年校庆大会上致祝词。
多年后谈及与清华的缘分,早已功成名就的周培源仍兴奋地对女儿说:“那则报上的招生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条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27岁成为清华最年轻的物理教授,91岁坚持带博士研究生。
中国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工作过的人,“两弹一星”元勋大多是他的学生,有的还是他学生的学生。
周培源,1924届清华毕业生,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1992年6月3日,周培源90岁生日,前来祝寿的嘉宾有:吴大猷、顾毓琇、吴健雄、袁家骝、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任之恭、张守廉、周光召、朱光亚……
学界称,如此之多“重量级人物”的“出场阵容”,空前绝后。
幸亏一条招生广告
女儿周如玲眼中,周培源与清华的关系源远流长,“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起步于清华;他的世界观、或说做人的准则也是在清华逐步形成。”
1919年,周培源因参加“五四”运动,上街游行贴标语,被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开除,回到宜兴乡下,躲进一座寺庙潜心读书。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纸上一则很小的广告:清华在江苏省招收5名插班生。
周培源立刻赶赴南京参加考试。一箭中的,成绩名列第二,考入清华。
1919年秋,周培源走进清华园,从此成为一名清华人。
多年后谈及与清华的缘分,周培源仍兴奋地对女儿说:“那则报上的招生广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条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体育好文化课更好
周培源插班入中等科三年级。中等科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年级第二,顺利升入高等科,还曾担任甲子级的级长。
身材颀长、细瘦的周培源,喜欢在体育场上奔跑或游泳池里游泳。两条腿又细又长,被老师和同学称为“仙鹤腿”,很是悠闲洒脱。他多次参加学校运动会,还曾代表清华,参加华北运动会。
清华注重“通才教育”,周培源也很重视自身全面发展。他努力学习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能够铸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周培源更喜欢数理化,崇尚“科学救国”的主张。
他的第一篇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求解说明一个道理:当科学问题用简单的数学或实验方法不可能解时,采用高深的理论与精确的实验方法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他的数学老师郑之蕃先生对这种创见,很是赞赏,将这篇论文推荐给《清华学报》发表。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毕业、获准“庚款留美”,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
周培源用了3年半时间,读下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完成一般人需6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1929年秋,27岁的周培源回国,接受清华首任校长罗家伦聘请,成为清华最年轻的物理教授。
师从爱因斯坦
周培源是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工作过的中国人。
1936至1937年间,周培源利用在清华的第一次科研休假年,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关于相对论的讨论班。
1937年夏天,周培源亲自去爱因斯坦住宅辞行。他还为爱因斯坦拍了一张照。爱因斯坦坐在转椅上,将左脚搭在右腿上,双眼安详地凝视着前方。
这也成为唯一一张中国人为爱因斯坦拍摄的相片。直到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时,《光明日报》邀请周培源撰文,这张珍贵的相片才得以公布于世。
女儿周如玲问过父亲:怎么没有和爱因斯坦合个影?
周培源答道,“他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怎么有资格和他照相?”
“像大河奔突向前”
“文革”中,周培源抵御“批判科学”潮流,为科学事业奔走呼喊。
1969年10月,中科院“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撰写了《相对论批判》一文,召集周培源、吴有训、钱学森等人及青年物理工作者座谈表态。
轮到周培源发言时,他只介绍爱因斯坦生平及与爱因斯坦的交往,不动声色。当听说此文就要在《红旗》杂志公开发表时,他沉不住气了,找到主持会议的中科院副院长刘西尧明确表态:“批判相对论的文章不宜刊登在《红旗》杂志上,否则,将来我们会很被动。”
回到家,周培源生气地对女儿周如玲说:“简直要闹出历史大笑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