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
院系:1916年入读清华学校
出生年月:1900年
籍贯:云南洱源
评语
他是学者,又是政治家。
——同学雷洁琼
施滉被称为“清华第一个共产党员”,他曾在《清华周刊》上发文要“为社会谋幸福”。
1920年,施滉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唯真学会”,大家参加社会调查,体验劳动生活,一道学习理论文章,改良社会,以求“人类的真幸福”。
一个只活了34年的人,能留下多少痕迹供检索呢?70多年后,甚至连他年迈的女儿,都回忆不起更多的关于父亲的细节。
施滉,字幼生,1900年生于云南省洱源县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里。因其职业革命家的经历以及“清华第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而被视作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与其他清华学子陈省身、潘光旦、钱钟书、周培源、杨振宁等人不同,施滉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用他在《清华周刊》上文章中的一句话总结便是:为社会谋幸福。
考清华名列第一险被顶替
5岁时,施滉随当教员的父亲到昆明读小学,后就读于云南省中等军医学校,毕业时名列第一。该校规定,考第一的学生本应保送天津高等军医学校深造。这一次被保送的不是考第一的穷学生施滉,而是另一位有钱有势的官家子弟。
这给施滉极大刺激,他感到社会不平。几年后,他再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到清华,这次又有一个考了第二名的权势子弟企图顶替,终未遂。1916年16岁的施滉,入清华成为甲子级学生。
这个家境贫困的少年,虽然经济上有时需要好友冀朝鼎接济,但十分热心班上公务,也乐于帮助他人,同学中人缘颇好。
“施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沉默寡言,很稳重老成,为人正派诚恳。”施滉的同学程海峰著文回忆说,他虽然话少,但施滉热衷于公开演说等学生活动,“谈起国家大事,滔滔不绝”,是同学们公认“有理想,有毅力”的人。
学生垦荒尝试救国路
施滉入学第二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在中国引起巨大震动。他和同学们受到新思潮影响,开始大量阅读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的著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岁的施滉成为清华“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他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于6月4日被北洋军阀逮捕。不久,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题为《学生对于社会应该怎么样?》的文章,提出:当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必须进行改良。
当时,清华的同学人各有志,有的想留美镀金,以此保障;有的则安心做学问。施滉的同学徐永煐回忆说,和施滉关系好的一群人,不怎么考虑“为名为利想升官发财”,而是对“救国”有着异常的热忱。
1920年,施滉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唯真学会”。在这个团体组织中,大家参加社会调查,体验劳动生活,一道学习理论文章,改良社会,以求“人类的真幸福”。
当时,清华西北角有一片荒地,名为“西园”,团体成员们在此开荒种菜。一名成员在《清华周刊》上发文曾如此描述这段“垦荒史”:吾校西园,荒地凡数十亩,历来荒废,无人过问。近来同学多人,邀约同志,前往开垦,或建茅舍,或凿山穴,或饲家禽,或养家畜……
这段“农耕生活”令每一位成员都难以忘怀,这是他们试着接触社会、探索救国道路幼稚而又真诚的尝试。
校园里成立爱国组织
1923年春,在施滉组织下,“唯真学会”8名成员组成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意为成员间友谊、情操超过古人的“桃园主义”。
“超桃”的宗旨是政治救国,以政治途径改造社会,1927年停止活动。4年时间里,“超桃”成员组织参加了“五卅”运动,支援北伐战争,组织留美学生和华侨进行反帝、反封建等活动。
施滉还在“超桃”收获了他的爱情。施滉的女儿施琦生回忆,当时母亲罗静宜(罗素抒)在北师大附中学习,通过介绍,被吸收为清华爱国组织“超桃”成员。“她是唯一的校外女生,并与志同道合的父亲相识、相知到相爱。”
1924年7月,施滉在清华毕业后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1925年9月,由施滉主持,“超桃”成员决定加入共产党,实现由爱国到追求共产主义的转折。
到美国后,施滉和罗静宜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小镇结婚,夫妇大部分收入用于革命活动,“生活很俭朴,吃得很简单,穿得也很一般。租了一间小屋,很挤。”程海峰说,两人常常断炊。
十大宣言揭露蒋介石
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些华侨和留学生产生动摇,施滉挺身而出,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了十大宣言,揭露蒋介石反革命行为。
一道留美的同学周培源回忆,施滉是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人,“他们向我详细介绍了‘四一二’事件真相,可以说,我的政治启蒙教育是从那年夏天开始的”。
经施滉的努力,美共中国局先后在加拿大等国华侨中建立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