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将军故居。小图为将军旧照。
红色记忆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人。历任国民党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甘肃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等。1936年底配合“西安事变”,发动了鲜为人知的“甘肃事变”,积极推行“联共抗日政策”。他于1944年任国民政府参议院副院长,寓居原江北县黄桷坪(今渝北区黄桷坪回兴中学内),“薪俸照领,不参不议”。重庆解放时,积极配合解放军安抚民众,并主动交枪。随后受周恩来总理亲笔信邀请前往北京,历任河北省政府委员、体委主任等职。于学忠在黄桷坪隐居的几年里,不但洁身自好,而且扶危济困,惩强治恶,深得当地百姓敬重。
2010年的最后一天,黄昏,渝北黄桷坪回兴中学。
正是放学时分,成群结伴的学生涌出校门,脸上挂着节日前的兴奋和喜悦。
不一会,偌大的校园变得静悄悄。从校门进去右转,一栋古朴、还有些特别的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说它特别,是因为它的大门上,国民党党徽清晰可见。
为什么回兴中学至今保存着这样一栋建筑呢?原来,这是于学忠将军的故居。
于学忠将军隐居黄桷坪时,扶危济困、惩强治恶,后被周恩来总理邀请前往北京的故事至今在渝北区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期间,于学忠将军曾数次成功躲过军统特务的明枪暗弹,等到了重庆解放的那一天。
调虎离山智脱身
忍悲葬父巧避祸
于学忠寓居黄桷坪,表面上不问世事,其实暗地里与当时江北县地下党有着频繁的往来。这一切自然被无处不在的军统特务暗中掌握,但碍于于学忠参议院副院长的头衔,特务明着不敢乱来,暗地里却视于学忠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在重庆解放前夕,于学忠凭着多年的行伍经验和机智,数次成功脱身。
1949年初的一天,于学忠带着副官和一名随从秘密前往弹子石看望父亲于文孚。
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于学忠刚到弹子石,尚未与父亲见面,就被一群自称是参议院的人拦住,请他到参议院开会。于学忠心中明白遇上特务了,但对方人多势众,他和副官只好不动声色,伺机寻找机会脱身。
特务将于学忠的车夹在中间,花了几个小时把他挟持到白市驿机场附近的一个农舍,这摆明了是要将他送去台湾。
半夜,农舍不远的树林里突然枪声一片,副官见时机成熟,立刻带着于学忠朝树林跑去。特务们一窝蜂地往树林追,殊不知于学忠却坐上了农舍门前自己的汽车……
原来,于学忠早在弹子石遇见特务时,就用眼神暗示随从借机离开,并调兵尾随,找机会接应,这才有了白市驿半夜的“调虎离山”。
从白市驿成功脱身后,于学忠明白军统特务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自己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因此凡事更加小心。
不久,于学忠的父亲因病去世,全家人在悲痛中将父亲安葬。就在这时,于学忠却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唁电,据说蒋还要亲自前来吊丧。于学忠沉默不言,思虑良久。
第二天,从寸滩方向果然来了一支吊丧队伍。乍一看,队伍披麻戴孝、哭哭啼啼,确是来吊丧的;细一看,队伍中人人荷枪实弹、杀气腾腾,分明是军统特务,哪有蒋介石的身影?
这群人不顾阻拦强行进屋,但无论是家人还是军统特务,将屋里屋外搜寻了几遍,都找不到于学忠。就连副官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只好谎称于学忠到重庆开会未归。特务们无可奈何,只好假戏真做,哭了一阵丧后溜之大吉。
此时的于学忠正躲在离黄桷坪不远的竹林湾,和朋友下棋呢。
数次成功脱险,更加坚定了于学忠的政治选择。但身在险境,他不能轻举妄动,只有安心忍耐,静等解放重庆的炮声响起。
防败兵发枪保四邻
杀猪交枪迎解放军
很多人都知道于学忠在重庆解放后是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前往北京的,但人们并不知道,在重庆解放时,于学忠为百姓、为迎接解放军,还做了很多事。
于学忠日思夜盼,终于听见了解放军的枪声逼近重庆。此时,大批溃败的特务、杂牌军奉命经黄桷坪撤往华蓥山,几乎每天都有残兵败将从于学忠门前经过。
从军几十年,于学忠深知败兵之祸猛于虎,所到之处往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保护黄桷坪百姓和自身的安全,他毅然决定把200多条枪配足子弹,发给百姓用于自卫。
于是,当时的黄桷坪周围,时时刻刻都有持枪的百姓站岗放哨。同时,于学忠贴出布告,与败兵“约法三章”:“走大路的不杀;不抢不淫不杀;欺压百姓、抢劫财物者格杀勿论”。
那些残兵败将见黄桷坪枪多弹足、众志成城,还有于学忠的告示,谁也不敢冒死作乱,黄桷坪百姓全部得以平安保全。
重庆解放后,解放军的队伍随后开进江北县(今天的渝北区)。为了迎接解放军,于学忠特意让人买了一头肥猪杀了,准备了一桌宴席为解放军接风洗尘。没想到,驻扎在黄桷坪的解放军连队接到紧急任务,须马上出发。于学忠见不能强留,便坚持要部队将猪肉抬走,还说:“收了受处分,我去解释。如果不收,遇见你们司令员,我可要告状哦。”部队官兵见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了于学忠的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