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到1935年期间,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均已开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早在1933年底1934年初,张志乐就着手起草对朝鲜革命及其面临的任务的长篇分析。1936年5月,他抵达上海,参加了筹备成立朝鲜民族解放联盟的工作,并当选为联盟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为贯彻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精神,他们决定发动尽可能广泛的群众运动,组成一个反法西斯的共同阵线。1936年8月,作为朝鲜民族解放联盟和朝鲜共产党人推举的赴中国西北苏区代表,张志乐只身前往陕北。他也是继著名美国记者斯诺之后,第二个穿越封锁线抵达西北苏区的外国人。
到延安后,除履行朝鲜民族解放联盟交给他的任务外,张志乐被安排在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任教员,主讲物理、数学和日文课程。工作之余,他经常到延安图书馆去借书,并结识了刚到延安不久的斯诺前妻尼姆·威尔士。
也许是承载着过多的压力,在尼姆·威尔士的眼里,张志乐是她当时“在延安遇到的唯一不快乐的人”。据尼姆·威尔士的描述,张志乐身材高大、仪态非凡,一张瘦削而富于表情的脸上,有着智慧而明亮的目光。随着了解的深入,尼姆·威尔士这样描述张志乐:“他是这样一个人:在大悲剧的炽热中锻造成型,这些大悲剧构成了朝鲜和中国的近代史。也是这样一个人:从炼狱中出来,不仅在意志和决心方面锤炼得像一副钢铸工具,而且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感情和良知的人。”
尼姆·威尔士很敬佩张志乐勤奋好学的精神,更从他不凡的气质背后感觉到他不平凡的经历。据说,她曾翻阅延安图书馆借书登记,发现张志乐是借书最多的人。于是,尼姆·威尔士把采访计划做了相应调整,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红军高级将领外,张志乐也成为重点采访对象。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人先后交谈了17次,张志乐详细讲述了自己参加中国革命的历程,这些访谈被记满了7个记录本。
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张志乐看到了实现自己满怀壮志的机会。他提出要去中国东北开展游击战争,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无愧于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保卫部门突然以“托派”、“日本间谍”的罪名对他进行了立案审查,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的康生下令将张志乐秘密处决,这也是康生在延安制造的第一起冤案。
1941年,署名为金山、尼姆·威尔士合著的《阿里郎之歌:一个朝鲜造反者的生平》(中译本名为《阿里郎之歌——中国革命中的一个朝鲜共产党人》)在美国纽约出版。其后,这本书又被译成日文、朝鲜文和中文出版。尽管此时张志乐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这本用他最喜欢的朝鲜民歌作书名的作品,却将他屡遭失败而不屈服的革命故事,他的思想和经历,他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传递了出去。
在这本可以看做是传记文学的作品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一生是一连串的失败,而我的祖国的历史是一部失败的历史。我获得的唯一胜利是战胜了自我。可是,这个小小的胜利足以使我满怀信心继续前进。……我的经历没有毁了我,而是坚定了我。我不再抱什么幻想,可是,我对人、对人创造历史的能力没有失去信心。”
1983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关于张明同志的平反结论》。结论指出:“张明同志被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起冤案,应予平反。张明同志对党忠诚,对我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他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其党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