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征军(左)与吕明在东京。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翻拍
海口市演丰镇成美村征军故居。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 翻拍
征军一生漂泊,33岁陨落。“他以短暂的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给中国新诗史留下了长远的记忆。他的生命之诗,以惊人的光芒划过中国流血的天空,而后沉重地消失。”当代卓越的诗评家谢冕这样评价琼籍“左联”诗人征军。
征军,这是一个大多数海南人陌生的名字,却是一个值得海南人骄傲并永远记住的名字。
“他以短暂的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给中国新诗史留下了长远的记忆。他的生命之诗,以惊人的光芒划过中国流血的天空,而后沉重地消失。”当代卓越的诗评家谢冕这样评价海南籍“左联”诗人征军。
征军出生于海南琼山一个普通的家庭,却走过了特殊的人生足迹。一生漂泊,33岁谢世,令人无比慨叹的经历,留下无数激荡人心的诗篇。
启蒙
“那曾经催眠我的海的语言/冷静地启示了我……我是喜欢去抠问你底温情的岸边”
——— 征军 《海》
征军原名施继仕,征军是他的笔名。1913年3月17日,征军出生于海南一个海边村庄———琼山成美村(现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同样出生在该村的海南日报高级编辑、政文部原主任施继援,是征军同族的堂弟。施继援多年收集整理有关征军的资料,对征军的成长经历耳熟能详。
征军的少年时代,正是大革命的浪潮在南方汹涌澎湃的年代。自幼立志追求自由、民主的征军,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幼小的心灵便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叔父施进定对征军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大革命时期,施进定是国民革命军的一位军官,活动在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施进定回到海南时,年少的征军经常依偎在叔父怀里,倾听叔父为他讲述战争故事。征军读完小学14岁那年,便跟随叔父到广州,进入知用中学读书。中学时,征军是班上非常活跃的文学爱好者,校刊上经常有他写的诗歌。
1927年4月,反动派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白色恐怖笼罩着南粤大地。征军回到家乡,才知道少年时的十几位同学已无辜惨遭杀害。他最好的同学王开广被敌人开膛挖心,令征军无比悲愤。少年时代的见闻,在征军的内心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激进
“我握着时代的军旗/自然夸耀地大步前进/走在自由自在的道路/把自己所有的煮沸的血/奉献给祖国的事业”
———征军 《她寻金去了》
“征军自小爱好文学,但很奇怪,在选择大学的专业,决定自己人生未来的关键时刻,他顺从了长辈的安排。”施继援已无法求证当年征军作出这一决定时的想法。
1932年秋,征军中学毕业时,遵照父亲和叔父的意愿,考入了上海法学院。但在法学院,征军的兴趣与爱好仍然是文学。这个时期,由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各高校青年学生中积极活动,发展了一批新成员。思想进步又热爱文学的征军,幸运地被“左联”吸收为新成员。
加入“左联”后,征军如鱼得水。他接触了许多文化名人和革命作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征军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洗礼。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勤奋写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鲁迅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的各种活动。“征军”的笔名便是在这时候开始使用。他和蒲风、穆木天等一批进步青年组建了中国诗歌会,编辑出版诗刊《新诗歌》。“那时候,他还是一位少年,可见他思想的清新和积极的追求精神。”著名诗人吕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大学的学习使征军更加了解了外面的世界。1935年,征军和几位热血青年商量好一起去日本留学。虽然由于父亲生意亏损,征军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但他的家人为他的求学欲和进取精神所感动,东挪西借,终于凑足一笔费用。1935年秋季,征军进入东京的日本大学深造。
在日本,征军迅速和“左联”东京分盟取得了联系。他积极参与“左联”东京分盟的各种活动,编辑出版分盟所属的《东流》、《诗歌》杂志。凭借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加上学习外国的表现技巧,征军的创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留学期间,征军非常关心国内抗日爱国运动的动向,积极投身于东京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强烈的爱国思想,体现在他一首首热情洋溢的诗歌中。他的第一本诗集《蒙古的少女》中的十五首诗,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写的。
呐喊
“归去吧!自由已叩着你的旅心/趁着祖国无边的大漠野/那里的战士已敲响抗敌的战鼓”
———征军 《归去的人》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征军意识到,只有回到祖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一个星期后,征军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征军迅速投入文化界紧张的抗日救亡工作,参加上海留日学生的抗日宣传和募捐慰问等活动,并以笔为枪,创作大量诗歌为抗日救国呐喊。“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响亮”,这是郭沫若为诗刊《高射炮》命名时说的一句话。征军是诗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无论是写作还是编辑,都倾注了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1938年初,征军因病离开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疗养。此次回琼,征军得以结识了琼崖女杰刘秋菊,并搜集了这位传奇式女英雄的许多材料,这为他日后长诗《小红痣》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故乡度过一段时间后,征军得知上海文化界的许多朋友已聚集在广州。征军再次告别家乡来到广州,加入了中国诗坛社。这是广州文化界组织的进步文化团体,出版刊物《中国诗坛》。征军和陈残云、黄宁婴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中国诗坛》,发表抗日诗歌,宣传抗日救亡。在穗期间,征军收集整理了此前的诗作,经过一番筛选,于1938年5月30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蒙古的少女》。
1938年底,日寇占领广州。征军随广州文化界的朋友一起,撤退到尚无战事的香港。他同到港的诗友一起策划,使《中国诗刊》得以复刊,重新燃起抗日宣传的烈火。但诗刊在香港仅出了三期,就被当局取缔,被迫停刊。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岛。征军听到消息后,内心极为不安,他四处打听家人的消息。不久得知,他的妻子带着大女儿和儿子在逃难湛江途中被日寇杀害,老母亲也因此悲愤身亡。他的大姐也因不愿受日本兵的蹂躏而惨遭杀害。但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征军沉沦,性格刚强的他擦干眼泪,将对敌人的仇恨化作一行行诗歌,向敌人的罪行发出强烈的声讨。
落魄
“你携着破旧的箧笈/以跋涉的旅人啊!/休问这悠长的旅程多远/走吧!”
———征军 《旅人》
由于环境日趋恶化,1940年夏天,征军从香港辗转来到广西桂林。为解决生计问题,征军不久后谋到了一个教书的职位。征军在教学之余不辍诗作,1942年9月,他的第二本诗集《红萝卜》由桂林诗出版社编纂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