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里寒气袭人。突击队在大杨庄群众的引导下,顺利摸到大炮跟前,一个守炮的鬼子正抱着枪打瞌睡,队员一刀将他劈死。一个突击班拖大炮,另两个突击班扑向旁边鬼子的住房,浇上事先准备好的煤油点着,顿时火势冲天。
在突击队员推拉大炮之际,没想到炮膛还装着一发顶膛的炮弹,炮弹“轰”地一声打了出去。惊骇的敌人闻声喊叫着往外冲,被突击队一排手榴弹炸得死伤一片,退缩回去。
天亮后,日军顺着拉炮的辙印一路追赶。后来又专门派出由2辆坦克、18辆汽车组成的快速搜索部队,跟踪追击,妄图夺回大炮。孔庆德派出部队一面阻击,一面把这门笨重的山炮不断转移。后来,从日军俘虏口中得知:这门大炮是天皇御赐。日军指挥部为此恼火万分,将该部的大队长撤职法办,并下令必须将炮追回。“日本鬼子气疯了,像狼狗一样到处寻找。”将军说,“他们到处张贴布告,悬赏提供大炮下落者,赏金不断提高却无人问津。”徐向前亲自观看了大炮,激动之余派人给夺炮勇士们照了一张照片,并在大炮上写上了“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军之山炮”一行大字。
八路军夺得鬼子的大炮,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隔一年,宁晋县有一勇士冒着生命危险,趁日军疏忽,盗出3发炮弹,献给八路军。这3发炮弹从这门日本天皇御赐的山炮炮膛怒射而去,炸裂在日军群中。
这门大炮后跟随“刘邓大军”辗转参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革命文物,存放展览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将军卸职后,曾随参观人流悄然来到这门山炮前,他仔细端详,面露微笑。
坚守:因为敢于放言,周总理称我“孔大炮”
“我那时胆子真大,那个时候谁敢惹他们呀?”指挥修建焦枝铁路,成为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
1967年,孔庆德作为武汉军区“支左指挥部负责人”,被造反派批斗。战火淬炼了他一副火暴脾气,敢于“放言”的他被周恩来总理戏称为“孔大炮”。动乱之际,周恩来命令孔庆德:快去,一定把“二汽”搞起来!孔庆德接到命令,带着秘书和警卫员,直奔地处武汉西北方向的十堰。“那时工地上乱哄哄的,没人有心思干活。我给他们开了会,不想干活卷铺盖走人!”一天,一个造反派头头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将孔庆德堵在了办公室。孔庆德上下打量他一番,“你来干啥?”那头头脖子一梗:“夺权!”孔庆德笑了:“凭什么?”“我是革命造反派。”孔庆德把手中的茶杯猛蹾在桌上:“革命就要干革命工作,现在全厂职工都在山上架高压输电线,你就上山去抬铁塔,证明你是不是革命的!”
将军眉毛高挑,“我那时胆子真大,那个时候谁敢惹他们呀?可他们怕我,怕我那副不要命的火暴脾气。”“二汽”的乱摊子被孔庆德治住了。1970年的9月24日,他们造出20辆献礼车,在这年国庆节,簇新的车辆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游行队伍中,整个武汉为之沸腾。
孔庆德刚刚为之舒一口气,周恩来总理又紧急召见他。“这次请你来,是要你去指挥修建焦枝铁路。”“修铁路?”孔庆德脱口而出,“总理,修铁路我不会,我只会扒铁路。”战争年代为了切断敌人的交通线,他带领部队扒过不少铁路,惟独修铁路没干过。总理摆摆手,继续交待任务:“焦枝不建成,主席睡不着啊!”“我立刻感到建设焦枝铁路事关重大。”将军说,“焦枝铁路穿越豫鄂两省,跨越黄河、汉水、长江,是一条战备干线。”毛主席认为,万一战争打起来,京广、津沪线被打瘫痪了,南北大动脉就中断了。有了焦枝和枝柳路,就可以抗衡一下,南北交通就不会中断。“当时我斗着胆子立下军令状:一定完成总理交给的任务,让毛主席睡好觉。”
孔庆德回到武汉,发动百万军民参与铁路会战。中央要求,铁路要在1970年底,最迟于1971年5月1日前铺轨通行。而在此后不久,中央又提出工期要比原计划提前10个月。孔庆德顿感火烧眉毛,特别是汉水大桥图纸尚未完全出来,无法施工。孔庆德听设计人员说要半年才能完成图纸就急了,“你们就不会动动脑子?有没有长江大桥的图纸?它的上部结构与汉水大桥的结构是不是一样?”“两座桥的上部结构是一样的。”“从中给我截下一段!”孔庆德的语气不容置疑。设计人员依计讨来长江大桥的图纸,截下其中一段,略加改动,一段大桥的图纸果然在几天后就产生了。
197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49周年这一天,焦枝沿线大小车站张灯结彩。800公里的焦枝铁路8个月建成,成为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
1983年10月,孔庆德离开了工作岗位。将军老了。我们的谈话只能断断续续,每说几句话,将军就会显示倦态。将军的老伴陪伴着他,不时提醒我们,不要让将军过分激动,他那衰弱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激动和悲伤了。将军每天都读报。报纸上揭露的一些丑陋现象经常让他激愤。工作人员说,为了将军的身体,我们只能有选择地给他提供一些读物。
许多精彩的故事都掩埋在将军的记忆里了,我们试图将它全部挖掘出来,可将军有时摇头,有时闭目沉思,个中的原因我们无力探究。它属于了个人的记忆,也许,这里面包裹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悲伤或者其他……(此文感谢广州军区武汉首长服务处的大力支持)
采访时间:2004年5月12日 采写人:新华社记者王洪山、孙彦新 摄影/黄诚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