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老舍故居,盛夏中被雨水洗净的木制门联上刻着一首辞岁诗:“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外又新年,病中逢酒仍需醉,家在卢沟桥北边。”
诗的作者正是抗战期间客居重庆的作家老舍。
重庆北碚区地方志资深专家李萱华介绍,这首诗是老舍一次春节在朋友家过年,饮酒后的即兴之作。当时的老舍在流亡之中、有家不能归。一两千字的稿酬还不够换一斤肉,这让以写作为生的老舍生活十分困难。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选为总务组组长。随后,老舍随“抗敌文协”西迁重庆。
重庆北碚区博物馆馆长莫骄说,重庆酷热潮湿,老舍是北方人,加之写作任务重、营养不良,在重庆患上了盲肠炎,随后还做了盲肠切除手术。
个人的境遇往往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抗战期间更是如此。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中国,病中的老舍没有消沉,在逆境中以笔为戈,用文字鼓舞抗战意志。
在重庆期间,老舍坚持“抗敌文协”的工作并创作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与《偷生》。《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生涯里的一个里程碑,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或许是我最好的作品。”
李萱华说,抗战爆发后,老舍意识到,农民和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要用文字传播坚持抗战的精神就必须写出更为通俗易懂的作品。抗战前已经成名的老舍“放下身段”进行了大量通俗文艺的创作,在重庆创办了通俗文艺杂志,还给民间歌曲写了不少唱词。
这一切没有朋友与亲人的陪伴或将很难完成。
老舍的盲肠手术全由朋友张罗与看护。患难中的友谊让老舍深为感动。他在《论友谊》中写道:“有了朋友,就像有了神佛的保佑,我无须害怕了。”“友谊不是教我们依赖别人,而是教我们无计较地去给予;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为友人牺牲了生命。”
李萱华说:“当时文人间的感情就是这么纯粹,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不仅是君子之交,更是一个战壕里的生死之交。”
1943年,老舍妻子从北平赶到了重庆与老舍团聚。老舍夫妻一别数年,再相聚自然是件大喜事,但一家人的生活却又成了老舍不得不面对的负担。于是老舍开始戒烟戒酒,每日更勤奋的写作。
老舍在自述中说道:“从廿二岁起吸烟,至今已有一世纪的四分之一。这廿五年养成的习惯,一旦戒除可真不容易。”
老舍在重庆的旧居2010年改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经多次修复,慢慢还原出了故居原貌。这幢旧舍当年由林语堂所建,后因寓居美国,林语堂将此房屋交给“抗敌文协”代管。
老舍从1943年到1946年寓居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