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毛泽东如何活学活用《三国》
来源:《月读》2025年第1期
作者:汪建新
浏览次数:
2025-01-22 10:09:1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学者,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与他的革命生涯紧密相连。单是其对《三国》的研读与运用方面所显示出的睿智、精深以及对后人的深刻启迪,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谈论三国故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他评点三国人物视角独特、入木三分;他运用三国智慧驾轻就熟、恰到好处。虽然他所说的、所写的,多是只言片语,但反映出他与《三国》的浓郁情缘,表现出他国学修养的厚重底蕴,折射出他妙用经典的深邃智慧。

    终生不辍读《三国》

    毛泽东从小就是“三国迷”,1913 年读私塾时,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讲述成长经历时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1907 至1908 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期间,他找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于是毛泽东便对这两部小说着了迷;他几乎把从农忙中所能抽出来的每一分钟,都用于在田边上来阅读这两部小说。”1910 年秋,毛泽东前往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把衣物“都打成一个包袱系在竹竿的一端,竹竿的另一端系着一只小竹篮,里面放着两本他心爱的书,那一定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了”。他讲《三国》头头是道,被同学公认为“三国故事大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的《讲堂录》中,有多处提到三国人物,如“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即便是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也时常阅读《三国演义》。1928年,井冈山斗争时期,部队在攻打茶陵县高陇圩时,从曾任湖南省都督、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老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毛泽东兴奋地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1932 年1月,在批评他为“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又病倒了,在瑞金东华山冷清地住了五十多天,埋头读书,津津有味地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1935 年前后,党内有人指责毛泽东手法不高明,只照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毛泽东后来多次谈及此事:“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长征途中,因随身带的书看完了,毛泽东要警卫员帮他弄部《水浒》和《三国》来。谁知警卫员竟提了个水壶来,说“仨锅没找到”,毛泽东禁不住笑了。1942 年,毛泽东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1938 年,毛泽东对贺龙、徐海东等人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都不算中国人。”1945 年8 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夕,江青准备了一批书,但他只挑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几种。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晚年毛泽东仍反复阅读《三国演义》。50 年代,毛泽东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些好书,至少要读它三遍。”“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60 年代初,毛泽东忙里偷闲,迷上了小人书。一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册,他也摊开在案头床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一连几天连续看。1973 年,毛泽东于3 月9 日、5 月26 日向人要《三国演义》。在游泳池的书房里,除存放有多种平装本的《三国演义》外,还有两种线装木刻大字本的《三国演义》,其中一种是上海涵芬楼版,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时常阅读这两部《三国演义》。

    毛泽东爱《三国演义》,也重视读《三国志》。1912 年2 月,毛泽东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给他一套《资治通鉴》,他第一次接触到三国史事的记载。1943 年8 月8 日,毛泽东在批驳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论调时说,《三国志》、《封神榜》等历史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1952 年前后,毛泽东购置了一部乾隆时期武殿英版《二十四史》(含《三国志》)。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每逢外出,《三国志》是必带史籍之一。1975年9 月,毛泽东还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史书。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他实际上把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作一部书了。

    见解独到评《三国》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毛泽东经常用《三国志》印证《三国演义》,使《三国演义》增强真实感;也习惯用《三国演义》解释《三国志》,使人物形象生动,使史事栩栩如生。1958 年11 月20 日,毛泽东和李井泉、王任重、陶鲁笳等人谈话时说:“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啰!”他还强调说:“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

    毛泽东对《三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曾数百次评点《三国》人物和事件。比如,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识迟,得计迟”;说刘表“虚有其表”;说“《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说“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毛泽东品评三国人物最为突出的,当属态度鲜明地为曹操“翻案”。《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忠心与否来界定的,这正是罗贯中“扬刘抑曹、蜀汉正统”的皇权正统思想的体现。而毛泽东对三国人物的看法不落俗套,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1958 年11 月20 日,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思想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为曹操翻案,成为20 世纪50 年代史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毛泽东曾指出:“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毛泽东对诸葛亮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十分推崇。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诸葛亮传》中,毛泽东在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旁边,加了很多圈。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以及平定云南后用当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泽东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当然,毛泽东评价人物的尺度是客观而又辩证的,不会一概而论。毛泽东早在《讲堂录》中就称赞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诸葛亮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于世,《隆中对》历来好评如潮,但毛泽东对诸葛亮尤其是他的“分散兵力”有不同看法。毛泽东以军事家兼史学家的独到眼光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把“兵力分散”看成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考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兵力分散”给当时的蜀国经济造成了恶劣影响。

    驾轻就熟用《三国》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毛泽东读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他坚持终生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读《三国》这类书,能使人聪明,能“对社会了解多一些,也会对事物增强分析能力”,这就是他的深刻体会。在讲话、谈话和做报告中,毛泽东时常结合三国故事和人物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他运用《三国》智慧,往往是从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的,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古今中外,还没有人像毛泽东那样善于灵活运用《三国》,赋以其时代含义,展现他那深邃的哲理思想。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城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1929 年,毛泽东用鱼水关系来形容红军同群众的关系:我们共产党是把群众比作水的,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我们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1936 年9 月8 日,就国共两党合作一事,毛泽东给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信:“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毛泽东用《三国演义》名言来说明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无不能合作之理”。1937 年7 月,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他在《实践论》中用《三国演义》中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动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1944 年10 月25 日,毛泽东在谈到审干问题时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很有高度的原则,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来了。”

    1953 年6 月30 日,毛泽东在谈到重视青年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时,毛泽东说:“《三国演义》里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陈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一个三国故事,就把不能论资排辈,要充分相信年轻人的道理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朱德重视团结知识分子
·下一篇:无
·中红网红色头条-郝贵生: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世界核战略第一人
·毛泽东有一颗太阳的心
·“毛泽东”已成为人类进步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究竟是谁?
·邵建忠:毛泽东三拒张闻天让贤(图)
·特稿:毛泽东三拒张闻天让贤(图)
·以调查研究推动破难题开新局——重温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是如何说服袁文才,让秋收起义的部队走上井冈山的?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毛泽东如何活学活用《三国》
戴伟国:崇尚英雄!电影《华侨女英雄李林》
特稿:崇尚英雄!电影《华侨女英雄李林》首
王清波:襄阳人:毛庭芳用“红色电波”传递
特稿:襄阳人:毛庭芳用“红色电波”传递遵
保定同心圆合唱团大合唱《太阳最红,毛主席
杨小柏、杨建成、陈国太:河南早期共产党人
特稿:河南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的革命足迹(
感受红色江山——人民战争打下红色江山,人
构建全民健康调理系统,完善全民健康保障体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