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如烈士遗像
杨萍如,男,1889年生,河南省潢川县人,作为早期觉悟的知识分子,192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潢川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26年任中共开封地执(市)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利用特殊身份保护了潢川的共产党组织和党员。1930年冬在河南省通许县遭反动派逮捕,先后被押往开封宪兵队、徐州军人监狱,被判无期徒刑。1931年作为政治要犯移送到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仍宣传红军的胜利和苏维埃, 1936年7月,牺牲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一、加入共产党,参与潢川建党
河南潢川古称光州,地处鄂豫皖交界,自古是豫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杨萍如出生在潢川县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兄弟二人。父亲杨德夫是前清秀才,一生教书育人思想进步,1923年4月在潢川各界要求收回旅大,复我主权雪我国耻运动中,他带领师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在潢川掀起了反帝爱国的浪潮。杨萍如从小深受其父爱国正义的思想影响,发奋学习立志救国,先后在开封师范学校、河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大学法学院前身)毕业。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开封各界人民纷纷响应,广大爱国青年更是走在运动的前列。杨萍如带头在开封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同年,杨萍如携妻子张侣萍与几位同乡一道,应聘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华侨学校当校长。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消息传到印尼,一直心系的祖国命运前途的杨萍如于1923年初毅然携家人回国,一面在开封的教书,一面寻找党组织,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思考救国救民之路。
建党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地方组织、开展革命工作,派共产党员到河南开展革命活动,《向导》周报和《先驱》刊物传到开封,在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中传阅。1923年秋,在李之龙(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5月由党中央派往开封,曾以开封县教育科科长的合法身份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后任中山舰舰长等职务)介绍下,江梦霞和杨萍如在开封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利用教师身份掩护,在开封秘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党的主张。还利用学校寒暑假返回家乡潢川之际秘密串联,宣传发动,为在潢川建立党组织积极做准备。
1924年1月,江梦霞和杨萍如联合刘理葛等五人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六一”袜厂,厂址就设在南城顺河街刘理葛家,盈利主要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当年农历八月袜厂正式开业。开业时袜厂门前一副对联:焚香除废气,燃烛放豪光,横批是:劳工神圣。显示了办厂者推翻旧世界、劳工做主人的壮志雄心。从此,这个拥有60多人的手摇机织袜厂,便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潢川进行秘密活动的第一个联络点。江梦霞和杨萍如常在袜厂后屋聚会,向进步青年和学生宣讲《共产党宣言》《每周评论》《庶民的胜利》等进步书刊和革命文章。在袜厂的掩护下,豫东南的地下党员在这里接头开会、传递文件,袜厂成了豫东南大地的革命摇篮。
杨萍如还向胞弟杨笠僧(时任潢川小学教师)传播革命思想,引导他投身革命,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考察,1926年3月杨笠僧在开封由江梦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党组织派往广州,参加毛泽东同志任所长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培训;同年9月杨笠僧由中共豫区执委派回潢川,负责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10月中共潢川小组成立,杨笠僧任党小组组长;12月,直属中共豫区执委的中共潢川特别支部成立,杨笠僧任特支书记。
二、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1925年6月,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在开封形成,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省会开封的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杨萍如和同志们在开封地执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界罢市和集会游行,并在开封的工人和学生运动骨干中积极发展党团员。
当时的中共组织尚处于地下活动,杨萍如在省立二小教书便于隐蔽从事革命工作。他的身体本来较弱,但他以极高的革命热忱常常为工作忙到半夜,甚至通宵不眠。为了不引人注意和对学生负责,第二天他还照旧给学生讲课。他工作耐心细致,对于每个问题总要反复多次的考虑,一经决定便坚定去做,常是得到满意的结果。
考虑到工作需要和杨萍如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安排张光岱(曾是杨萍如的学生,中州大学学生)协助他开展工作。为了便利工作, 杨萍如安排张光岱住在一起,帮他刻蜡板搞油印。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工作中,他对张光岱教育帮助很大,张光岱后来成长为我国工人运动优秀的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中国劳动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等职务。
这期间杨萍如经常给省委写工作汇报,每次用普通信纸写很多页,信的表面内容都是一些家庭琐事,但在行与行之间另用药水密写工作情况。信上谈家常的内容有时他安排张光岱来写,认为合用后,自己再用药水密写汇报,信封写“沈畏(省委的谐音)先生收”,这些汇报通常由交通员随身带走。
先后担任中共豫区执委(后改建为中共河南省委)组织委员、书记的张景曾(外号和尚)是河北人,他于1926年被组织上派来开封后,常到省立二小找杨萍如秘密商谈如何开展党的工作。
三、发动群众,迎接北伐
1926年7月,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雄壮口号中从广东挥师北伐。河南地处中原战略要地,是北伐进军的主战场之一。开封广大人民群众被北伐节节胜利所鼓舞。中共开封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上,开展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
1926年8月,调整后的中共开封地委书记江梦霞,召集杨萍如等委员,深入研究如何发动群众、反对军阀统治、响应北伐进军等工作。此前,遵照中共“三大”的决议,江梦霞、杨萍如等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两人均担任了国民党开封市党部的领导职务。因为共产党组织尚未公开,他们以国民党开封市党部的名义,与国民党员一道领导开封市的革命群众运动。
同年8月,江梦霞和杨萍如在北仓女中召开妇女党团员干部会议,有北仓女中学生危拱之、工人杨春芙(时任河南省立工厂工友联合会会长)、刘素贞等参加,会议决议发动广大妇女群众以实际行动来支援北伐战争。次日起全市妇女积极行动,把军阀吴佩孚赖以搜刮民财筹措军饷,强行印发铜元票兑换银元的所有大小银号在一周内统统捣毁,并发动商民拒绝使用军阀发放的铜元票,使全市银行财政业务处于完全瘫痪状态,从经济上给直系军阀以沉重打击。
同年10月,为庆祝北伐军的胜利,遵照党中央指示发动全市罢市,江梦霞、杨萍如在分头做好商人工作的同时,与交通员陈遗等人连夜书写标语、印刷传单散发;全市商店响应号召一连几天均闭门不开,后虽在警备司令部的强制下陆续开门营业,但都拒绝使用军阀货币交易,给军阀势力以沉重打击,斗争取得了胜利。
在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的形势鼓舞下,学生运动也日益高涨。因开封各学校提前放假,党团组织决定在开封上学的外地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分赴自己的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其中1926年夏加入共青团的马尚德(即杨靖宇),回家乡确山县一带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以迎接北伐军入豫。
1927年6月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开封市委员会,市委书记江梦霞带领杨萍如等市委一班人在新建立的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下,声讨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继续领导开封的革命运动。
四、危难之际,保护党组织和党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发动反革命叛变,从此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已经进驻河南的冯玉祥部公开在河南“清党”反共,逮捕杀害共产党人,致使中共党员人数由之前的3000锐减到不足700,白色恐怖笼罩全省。
1927年秋,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派杨萍如回潢川改组县党部并负责“清党”,这时杨萍如的共产党员身份尚未暴露。潢川的国民党员和县党部是由共产党人一手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汪精卫反革命叛变之前,潢川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以国民党潢川县党部的名义进行的,共产党员的个人身份均没有暴露;反击蒋汪反革命叛变的斗争,又使潢川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受了锻炼,及时转入地下的共产党组织未遭破坏。因杨萍如是潢川旅外的早期共产党员,又是潢川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也是遵照中共“三大”的决议的“跨党”党员,他在潢川县“清党”登记时,对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除蒋明华外(因省党部有蒋的同学知其底细)都进行了登记,从而使共产党员不受“清党”迫害,他以合法身份保护了潢川全县的共产党组织及党员。
不仅如此,杨萍如在潢川“清党”期间,还举办过一次党务训练班,聘请戚宇凡、杜寿之(二人此时均为中共潢川县委委员)讲课。他们在训练班里秘密培养农运骨干,继续发展共产党员。直到1928年3月豫南大荒坡农民暴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才发现杨萍如在潢川“清党”不力,将其调离,另派杨式灏来潢川再次“清党”改组县党部。这时潢川的共产党员才退出国民党,完全转入地下斗争或转移外地活动。
在革命的危难之际杨萍如冒着生命危险在“清党”中巧妙安排,保护了潢川的党组织和党员,为以后当地的农民暴动和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了组织准备。被保护下来的共产党员都成了豫东南大别山革命的火种和骨干,而杨萍如自己却被反动当局盯上遭追捕。
五、坚持斗争,被捕入狱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封的党组织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斗争。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党的活动不断变换着组织形式。在开封工作多年且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杨萍如,也经常处于危险和转移之中。家乡潢川已成为豫东南党的活动中心,豫东南开始有了工农红军,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他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1930年农历除夕夜,中共潢川中心县委在潢川县城及郊区组织开展了以政治宣传为主的“年关斗争”,第二天国民党军在县城内大肆搜查共产党人,回到潢川县城家里的杨萍如到党员刘康侯家借拜年商谈工作。此时几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官兵闯入杨家后院,领头的官说:“杨萍如是学法律的,现在抓了几个共产党,请他去审判。”其妻机警地回答:“他出去拜年了不在家,请你们改日再来。”几个国民党官兵不由分说就在屋里搜查起来,其妻趁敌人忙于搜查之际,悄悄示意7岁的大儿子赶紧去给父亲报信。得到报警消息的杨萍如知道凶多吉少,当天在夜幕的掩护下秘密出城到亲戚家暂避。十天后其妻带着俩儿子到乡下去送行,从此他就没有再回家。
脱险的杨萍如仍然以教书为职业掩护,千方百计联系上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秘密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30年10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失败,蒋介石派亲信刘峙任河南省主席,反动统治愈加残酷。刘峙秉承蒋介石“宁可错杀千人,绝不漏网一个”,疯狂加紧对共产党组织的破坏和对共产党人的搜捕。这年冬天杨萍如在河南通许县不幸被反动派逮捕,押往国民党开封宪兵队。敌人严刑拷打想从他嘴里得到我党的秘密,他坚贞不屈没有暴露身份,未吐半点真情,始终说自己只是一名安分守己的教员。
得知杨萍如被捕的消息,裹了小脚的妻子在兵荒马乱大雪纷飞时节,步行千里一身泥雪赶到开封探监。看到遍体鳞伤的丈夫,她泪流满面。看着浑身沾满泥土树叶满脸伤痕的妻子,杨萍如噙着泪叫不用担心他,告诉她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照顾好老母亲。狱警催促见面的时间到了,夫妻俩流着泪相拥告别。
虽然没有口供,杨萍如仍被作为“赤匪”被判无期徒刑移送到国民党徐州军人监狱。
六、身陷囹圄,坚贞不屈
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是当时国民党关押政治犯的最大集中营,监狱壁垒森严。从1930年起,国民党将在上海和北方多地逮捕的政治要犯一批批押解到南京,多数关在这个监狱。1931年初,杨萍如被押解到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杨萍如监号是547号。
监房拥挤人满为患,囚徒铺位间的距离不足六寸。每个囚室只留一个拳头大小的铁窗,霉烂潮气充满监房。尿粪桶就放在窄小的囚室里,蚊子、臭虫、跳蚤肆虐,政治犯很难洗上一次澡,极少放风。吃的是掺沙子霉饭烂菜,囚徒的体质日渐衰弱,各种疾病如肺病、肠道病等时有发生并得不到医治,不少人因此丧失生命。国民党采用这种慢性屠杀的办法,把监狱变成了活地狱。在这里英勇牺牲的有恽代英、马克昌等同志。
狱中囚犯里流传着列宁的一句话“把监狱当学校”。狱中的共产党人互相鼓励、坚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狱中杨萍如团结难友,向他们宣传红军的发展和胜利、宣传井冈山和大别山苏维埃政权,告诉难友们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他的宣传不但鼓舞了狱中同志,还启发教育了非党难友,坚定了大家的革命意志,难友们亲切地称他杨老师。
严酷的铁窗恶劣生活摧不垮真正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杨萍如积极参加狱中秘密党组织开展的反对狱方虐待囚犯,特别是政治犯的罢饭等斗争。经常有同志被秘密处决或被酷刑疾病折磨而死,但他毫不动摇愿把牢底坐穿。
由于生活困窘,妻子没有路费到南京探监。杨萍如在狱中多次与家里通信,每次信中都请妻子克服艰难度日,注意教育孩子。他知道家里老小生活难熬,信中从来不谈自己在狱中的非人处境,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线,近六年中他仅要过一些红小豆等杂粮医治脚气病,也从不谈及他患有其他疾病。实际上他患有严重的肠胃病,但他苦熬不低头宁死不变节,他始终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
七、生死关头,心怀难友
家中妻子多年来独自含辛茹苦支撑着家,期盼丈夫早日挣脱囹圄归来,但她等来的却是报告丈夫病危的家信。
酷刑和长期的监狱折磨使杨萍如的身体彻底垮了,他已经无力执笔,只能请难友代写家信,他颤抖着在信末签名。收到信后,家里知道他已经伤病已重,妻子哭着变卖家产,甚至出售家中老小赖以生存的口粮,并向亲友借贷,总算凑齐三十元钱寄给他。
收到钱的杨萍如深知这三十元钱,对多年少了他这根顶梁柱的家中老小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钱寄来是为了挽救他生命的,但他舍不得用。难友们劝他买点药减轻痛苦,他强忍着病痛没有同意,他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临终前杨萍如留下遗言,把家里寄来但他分文未动的三十元钱留给了难友X亚明。1936年7月,受尽非人折磨的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狱中去世,终年47岁。
收到丈夫临终前的来信,深明大义的妻子深知这三十元钱对于监狱中生病难友的重要,有钱买药或许能救命,她毅然回信同意将钱留给狱中难友。
狱方函告杨萍如病逝,妻子得知噩耗无比悲痛,但她无钱去南京安葬丈夫,只好函请在济南工作的堂弟杨松如去南京代为办理。待杨松如赶到南京时,却没能见到杨萍如的遗体,被告知已由监狱处理,埋在南京江东门外公墓里。在荒凉的公墓坟地,杨松如找到了草草埋葬着杨萍如遗骸的土坟,一番清理后,杨松如在坟前为杨萍如立下一块石质墓碑,落款署上妻子和俩儿子的姓名,同时拍摄照片印后寄给家人。据杨松如了解,杨萍如生前留下的三十元钱被用来给难友们买药治病了。
八、后记
杨萍如去世后,妻子不但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还欠债。这三十元钱债务她用了五年才还清。在还债期间她熬更守夜纺线、织妇女头上的发网卖。家里没钱买灯油,夜晚她把白纸放在地上,借助月亮在白纸上的微弱反光摸着纺线织网。每早天不亮就起来磨豆浆做蒸馍卖,过滤下来的豆渣放点盐给一家人当菜。寒冬腊月手上的冻疮溃烂,冻裂的口子渗出血,她用碎布条缠住流血的手咬牙坚持着干活,艰难地支撑着这个没有男人还欠着外债的家。
杨萍如当年的书信和遗物都在战乱中遗失,家里仅有他的一张半身照片留存下来。杨萍如的坟地毁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期,那处江东门外的公墓当年血流成河,成了无数遇难同胞的丛葬地。杨萍如的忠骸和墓碑也早已无处寻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