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已在中央一台、中央少儿频道、湖南卫视、重庆卫视以及全国各地面频道播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今日起又将在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分集刊登该片解说词,为您解读主席遗物背后的故事。
第八集 皮拖鞋
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双拖鞋,毛泽东穿了二十多年。一位大国领袖,有必要节俭到如此地步吗?
这,也许源于他成长的环境。
破到鞋匠也不肯补的鞋
1966年6月的一天,长沙街头一家修鞋铺内,有位顾客送来了一双皮拖鞋要求修理。接过鞋子一看,修鞋师傅愣住了:“这么破的鞋,怎么补?买双新的吧。”修鞋师傅把鞋扔到了一边。送鞋来的顾客却反复恳求。
肖根如(原湖南省委接待处 处长):我说这是我的爷爷喜欢穿这双鞋子,请您补下。拿了中华烟一人发了一根,一面抽一面和他们聊天,聊了一下,感动了他们,把这双皮鞋补好了。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三年后的武汉,不过这回,这双鞋的运气没有上次这么好。武汉的鞋匠死活也不肯再补它。
这双鞋的主人,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穿的服装很多打了补丁
夏佑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馆长):毛主席出生在一个农家,在韶山当地来讲,是比较殷实的农家,应该说是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他的父母亲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因此家庭对毛主席节俭朴素品德的形成应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西行漫记》解说: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
这个因为穿得太差而被同学看不起的穷学生,选择了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张建儒(延安纪念馆专家):我们后来从主席的许多照片上看,延安时期主席穿的这个服装,大多都打了补丁,甚至有的服装袖口或者肘部棉花都露在外面。所以说主席是很俭朴的一个领导人,因为主席也说过,“我们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字幕:1949年1月31日 北平和平解放】
【字幕:3月23日,中共中央准备从西柏坡迁入北京】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临走的时候,毛主席跟总理交谈,总理说要走,主席说“好,我们要走,我们要进京赶考”。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太清楚李自成的结局了。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叙述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攻入北京后,因腐化堕落而迅速走向败亡的过程。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把这篇文章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引以为鉴。
而现在,轮到他进京了,殷鉴在耳,他的心中,依然警钟长鸣。
穿着始终保持“中国特色”
但是,假如以为毛泽东只是一味地敝帚自珍,甚至不分场合地不修边幅,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也有穿着讲究、一身笔挺的时候。
周福明(毛泽东的卫士 理发师):会见外宾,他一般都是衣冠非常整洁,而且提前到,从来不要外宾在那等着。
更让人们熟悉的,是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灰色中山装,这种为毛泽东特别定制的礼服,因为式样与颜色的别具一格,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称——“毛氏服”。
而在高档与庄严的背后,细心的人们也许会留意到,从早年的长衫,到晚年的毛氏服,一生讲究对外形象的毛泽东,唯独从未穿过西装。在这一点上,他不与国际惯例接轨,而是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故事背后的故事
那些“山寨”版的家具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有很多毛主席用过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床、餐桌、沙发、烤烟箱等等。如果仔细一点的话,你会发现这些都有点与众不同,因为这些,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动手设计的“山寨”版——大多粗糙,但很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