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三木武夫》: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
2009-05-12 10:24:1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郭金荣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作者:郭金荣 中共党史出版社

  以下为本书节选。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能成为一位思想家、革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有过交往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会有同感。

  而毛泽东之所以有渊博的知识,是与他毕生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分不开的。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欲望愈来愈强烈。

  毛泽东跟书籍真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他外出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些什么书。他经常是亲自写个书单,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便会根据书单所列,把书带上。在火车上,在轮船上,在飞机上,毛泽东也不会间断他的读书活动。

  自从眼病好了之后,毛泽东用于读书的时间更多了。患白内障时,他的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看书,或者由工作人员读给他听。一旦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大量读书。他每天除了睡觉休息,批阅文件,接见外宾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看书。有时一天竟然读上十几个小时。读书成了他的最大乐趣,成了他的嗜好,毛泽东简直是读书成癖。

  毛泽东几乎都是躺在床上读书。由于他身患疾病,只能左侧躺着看书,躺着看书这已是毛泽东多年来的习惯。在小孟的记忆里,十几年前与主席交往时,就发现了他的这种读书姿势。

  小孟说:“您老是躺着读书,十几年如一日,真是练出硬功夫来了。”

  毛泽东说:“你说得对,硬功夫都需要去练,你也可以练出来嘛。”

  小孟说:“我可不愿躺着看书,听医生讲,这种姿势对眼睛不好。”

  毛泽东说:“医生的话就都那么对?你们这些人呐,动不动就是医生怎么说。”

  毛泽东不仅躺着看书,有时边吃饭边看书,60年代还听说他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拿着本书看。

  毛泽东躺着读书,常常是把书卷起来,用手托着转着看,看着看着,会顺手拿起铅笔在书上画些只有他自己懂的符号。他的床头小桌上总是放着削得很细的铅笔。他在书上标的符号有:△、·、○、×、√、□、~、一、二、三,这些符号,他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都有注解。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直接反映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赞成,深思与不解。

  毛泽东在书上标的问号尤其多,有的一页上多达4—5个,有的问号已被他用短斜线划去,这表示他后来已理解或肯定了书上的说法。毛泽东在书上还常常写些批语。翻开他看过的书,常常看到书上很多地方,是圈点细密,杠条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框,字上叠字(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

  毛泽东的这些符号、批语,足以证明他读书多么认真仔细,多么刻苦精勤。

  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里,看到他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笑林广记》、《容斋随笔》、《全唐诗》、《智囊》等等。当然,她不可能全记住,因为毛泽东阅读书籍的范围太广了。

  80多岁的毛泽东,读书竟然使他有忘掉一切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向着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汲取着智慧的力量。他既不是像学生填知识以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未知的好奇。他是一位对知识的热情追求者。也许在他看来,他从书本中所获得的每一点新知识,所吸收的每一种新学说,所冒犯的每一个旧观念,都是一次胜利,一种喜悦。他发问、选择、排斥、否定、判断,把他所读到的一切都作深刻的分析。

  他是诚实的,他是勇敢的,他能冷静地思考,他对真理有一种厚爱。他常常深入到书的头部,仔细地咀嚼,认真地品尝。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用它的力量来补养他,然后才告一段落。

  这是研究学问的人不可缺少的作风。80多岁的毛泽东,依旧显示出他那不屈不挠的气概。尽管他的身体已经很衰弱,生活上已经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他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翻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通通认为是多余的,他都可以完全忘掉。

  小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看毛泽东已连续读了五个多小时的书,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读着,小孟怕他过分劳累,便走过去轻声提醒:

  “主席,您该休息会儿了。”

  但毛泽东仿佛一点也没有听见,依旧在那里读他的书。于是小孟便稍稍把声音提高了些,又说了一遍。毛泽东回过头来,大声一吼:“滚!”这吼声真把小孟吓了一跳,她只得悄悄走开。事后,毛泽东自感做得不对,又主动向小孟道歉,就像那次给小李道歉一样。

  当然,有些时候却与此相反。有时当小孟提醒他休息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在年轻的姑娘面前,变成了听话的孩童。她发觉,他并不异于他人,有时更像一个有着大人身体的孩童罢了。小孟的提醒,会使他乖乖地把书放在一边,眼睛微闭,静静地躺在那里,闭目养神,平心静气地休息。

  有时,小孟看毛泽东手里托着书,似乎在看,但走近一看,他的眼睛已经闭上了。于是小孟便轻轻地关上壁灯,床头灯,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床前,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床头灯,打开壁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

  毛泽东的卧室就是书房,因为他的读书活动,几乎都是在卧室里进行的。他有一张特制的带双床头的木制床,放在卧室的中间。床的一侧是两个又高又宽的大书柜,他??常看的书大部分放在这里。他还有一个藏有数万册书的图书室。他的床另一侧有一张小桌,小桌的外边又有一张大方桌,上面摆放着他阅过或待阅的各种文件。

  毛泽东除了自己读书之外,有时还让小孟念给他听。

  毛泽东喜欢唐诗,在他卧室里的那张桌子上,常常放着各种唐诗选本。仅《唐诗三百首》就有好几种版本,而且有一部《全唐诗》。他对唐代诗人中的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推崇。他常常被他们诗中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有时自己边看边读,自言自语地赞叹:写得好!写得好!

  有一次,毛泽东让小孟给他读唐诗,小孟大声朗读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孟刚刚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便一下子笑出声来,随即说:

  “你再读一遍最后那句我听听。”

  小孟不明白主席笑她什么,又大声读了一遍“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听完之后,坐起来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两个字:“茱萸”。让小孟过来,指着“萸”字说:

  “你去查查字典看,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小孟抱着本大字典,查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这个字,一看字上的拼音,才知道自己读错了。她忙对主席说:“这个字应该读yú(鱼)。”

  毛泽东点点头,慢慢地说:

  “这茱萸是落叶乔木,还是一种药材呢,插上茱萸,可以避邪。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我就看见过插茱萸的。”

  毛泽东能一下子发现那个字音读错,可见他对这首唐诗有多么熟悉。

  毛泽东常常这样给小孟纠正着,有时读到很生僻的地方,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很快就会给她接上。有一次,小孟读杜甫《进艇》这首诗: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当小孟读到第五句“俱飞蛱蝶元相逐”时,不认识“蛱”字,在这里卡住了,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马上接下来,把后面四句一下子就念了出来。对于这样一首并不是很出名的唐诗,毛泽东竟然倒背如流,稔熟于心。小孟不得不佩服地说:“主席,您都这么熟,自己背诵算了,别让我给您念了。”

  毛泽东听了,并不介意地说:“听你念是一回事,我自己吟诵又是一回事嘛。”

  小孟是湖北人,说话快,而且声音高。每次读书念诗,毛泽东总要提醒她几次:“慢点嘛,声音也太高,简直像唱黑头的。”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提醒,便马上放低声音,放慢速度。但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又变快变高了。

  这时毛泽东会开玩笑地说:“孟夫子,我这个听的,比你这个读的还要累,你是不是在跟我吵嘴哟?”

  小孟也笑了,她抱歉地说:“我觉得我已经读得很慢了,怎么回事儿?老是太快。”

  “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忘了苏老先生的话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毛泽东依旧在读着他所喜爱的书。几天来,只要毛泽东自己看书,小孟便也拿本唐诗读起来。她怕毛泽东让她读时老读不好,她也像应试的学生一样,在认真地准备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十大元帅名字的故事
·下一篇:访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揭秘主席不乘飞机真实原因
·特稿:伟大的毛泽东到底伟大在哪里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庆祝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开通十六周年
·骆义飚: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特稿: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姚老庚: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纪念我的小叔叔俞慕耕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组图)
特稿:长征之歌
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特稿: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特稿: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王久龙: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