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毛泽东题写的纪念碑碑名在全国只有两处:一处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另一处就是矗立在武汉江岸二七纪念馆中央广场上的二七烈士纪念碑。
1956年2月,二七烈士纪念碑在武汉江岸原二七修配厂所在地破土动工,同时纪念碑筹备委员会决定请毛泽东主席为纪念碑题写碑名。随之湖北省长张体学即派员到北京全国总工会联系此事。不久,纪念碑筹委会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过来的毛泽东亲笔题字。展开一看,是“二七革命纪念碑”七个字,与当初确定的碑名“二七烈士纪念碑”相差二字,“烈士”变成了“革命”。
两年后的1958年5月,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20余人联名给毛主席写信请他再为烈士纪念碑题写碑名。当年9月,毛泽东来湖北视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把题字的事向毛主席当面做了汇报,毛主席欣然同意重新为纪念碑题字。9月16日,毛泽东离开武汉乘船前往安徽省,在船上他抽空题写了“二七烈士纪念碑”。这幅用宣纸写的题字很快寄到武汉,并且附有给湖北省委的一封信。信中内容是:“敬挥数字,看可用否?谨向烈士们致以敬意。此次在鄂,谈得好,看得好,虽是走马,热情已看出来了,颂你们一帆风顺!”
当年底,二七烈士纪念碑正式落成。碑高12.4米,碑座正面为“二七”雕刻图案,左右两侧为反映“二七”革命斗争场面的石刻浮雕,背面有武汉市各界人士撰写的碑文。碑身正面的汉白玉上,则是毛泽东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金光闪闪。这是特别到北京请专家用K金制作金箔,镶嵌上去的。
在纪念碑后面同时还建成了一座“二七”纪念馆,1960年正式对外开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和外宾前来参观和瞻仰。由于这个纪念馆陈列面积仅有138平方米,不少实物无法展出,不能充分反映“二七”大罢工的生动场面和其深远意义,因此“二七”烈士后代、老工人及社会各界群众强烈要求迁建新馆。湖北省因此在1974年作出了迁建新馆的决定。
1988年,历时14年的“二七”纪念馆新馆工程在江岸徐州新村竣工。新馆占地59.76亩,比原来的旧馆规模扩大了9倍多。但当时由于资金问题,纪念碑未一并迁入。
1992年,湖北省经多次调研和专题讨论决定迁建二七烈士纪念碑至二七纪念馆新址处。1995年,纪念碑迁建工作就绪。武汉设计院数易其稿,形成纪念碑群设计方案,选取“成立总工会”、“总同盟罢工”、“各界声援”和“保卫江岸分工会”四个最能体现“二七“大罢工事件的激烈悲壮场面作为碑座的主体内容。著名烈士林祥谦、施洋、曾玉良及工人运动领导人、“二七”大罢工的组织者项英、林育南等44位人物的形象也在其中。在近百件“二七”文物中,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大鹏飞轮”,即1923年江岸分工会会员证上的会徽图案置于纪念碑的顶端,图案为火车头动轮和大鹏翅膀组成的巨大飞轮,在火焰缭绕的地球上奔驰,既反映了当年京汉铁路大罢工的伟大斗争精神,又体现了“二七烈士纪念碑”的特征。
1997年初,纪念碑迁建工程动工,两年后的1999年1月底全部竣工。新落成的“二七”纪念碑为花岗石贴面,碑身高23.27米,寓意1923年2月7日,连同碑身顶端锻铜大鹏飞轮总高27米。碑身正面镶高12米、宽1.5米汉白玉,镌刻毛泽东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基座为钢轨造型,高4.77米,基座正面是古铜汽笛浮雕。汽笛下方的呈斜坡状花岗石石台上,刻有“1923.2.4”,正是这一天,林祥谦按下手中的怀表,工人黄正兴拉响汽笛,京汉铁路全线总同盟罢工开始了。纪念碑两侧为长30米、高3.2米的花岗石弧形雕塑群,由8幅浮雕和圆雕组成,艺术地再现了“二七”大罢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纪念碑群坐落在方圆结合、直径为27米的花岗岩底座上,底座正面,刻有“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