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晚,彭德怀邀请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座谈。
大家围坐在一盆木炭火旁。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像重逢知心朋友,无拘无束,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谈得最多的是实事求是,如何刹住浮夸风的问题。
老红军黄杜芳激动地站起来说:“彭总,浮夸风不刹车,老百姓可会造反了。”
彭德怀戴着老花眼镜作记录。他皱着眉头,沉重地说:“是呀,老百姓真是多灾多难,党中央号召我们反浮夸风,你们这些老家伙再带个头吧!”
一位老红军说:青壮年上山烧木炭,炼铁去了。田里稻谷熟了,没人去扮(收割)。土里红薯叶子都枯了,没人去挖。糟蹋了好多粮食,明年日子怎么过啊。
彭德怀听了连连点头,深有同感地说:“是呀!”
座谈会快要结束时,有位老红军给彭德怀递了一张条子。回到住处,彭德怀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咙呼!
彭德怀看了字条思绪万千,久久没有入睡。
“农村办公共食堂,我看是办不长久的”
第二天上午,彭德怀一行去三阳区视察。这时三阳区已改名为红旗人民公社。彭德怀同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董志文、书记王孟兰、张迈清等人一一握手,在接待室内刚坐下,就感慨地说:“哟,离开这里已是30个年头了,这次特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要实在的,不要那些虚假的东西……”
王孟兰汇报时,彭德怀听得很认真,而且不时地询问。当谈到发动群众大炼钢铁时,他听着听着,忽然伸手打断了王孟兰的话,亮着大嗓门说:“农民以种地为主嘛,何必费那么大的劲去炼钢铁。你们炼钢铁又没得煤,全靠木炭,一下子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农民怎么生存哟。我奉劝你们不要搞了。”当王孟兰谈到公共食堂的情况时,彭德怀突然站了起来,说:“农村办公共食堂,多不方便,老年人怎么办?小孩怎么办?定量怎么搞?干稀怎么搭配?主杂粮如何安排?一人难遂千人意啊!我看是办不长久的。”
彭德怀听完汇报后,公社负责人陪他参观了公社举办的农业展览馆。他边看边走,一言不发。当走到粮食作物馆,看到那些经过反复加工制成的“包谷卫星”、“甘蔗卫星”、“红薯卫星”时,他突然停步,指着这些“卫星”严肃地说:“甘蔗哪能亩产20万斤?包谷哪有百斤一球的?红薯原来我家乡种的,一亩地最多不过收20担,哪有万斤亩?这风刮到现在未停,它遍布全国,欺骗中央,这怎么得了……”他直摇头,右手一挥说:“不看了,走走走!”
回到公社,彭德怀要找一位农民来交谈。公社负责人慌了手脚,叫谁来呢?想来想去,把新民大队总支书记彭飞标当农民喊来了。彭德怀高兴地请他坐在自己身边,问起了生产生活情况。彭飞标一鼓劲地汇报,彭德怀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松开,突然笑了起来:“老彭啦,你大概不是这地方人呀,操我们湘潭口音!”彭飞标只好照直说:自己是湘潭人,是大队总支书记、国家干部。彭德怀继续询问了一些情况,提出:“要让农民注意休养生息,不要再搞什么大兵团作战……”
“‘左倾’路线害死人”
这天下午,平江县委的同志一再邀请彭德怀去看看当年他领导平江起义的地方——平江县第一中学(原来的天岳书院)。彭德怀谦逊地笑笑:“没有什么可看的。要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就随便去转转吧!”
当年天岳书院前有棵梧桐树,起义时彭德怀把战马拴在树旁。这时梧桐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彭德怀抚摸着树身,感慨万千地说:弹指之间过了30年,树长高了,我也老了。平江起义那年我30岁,至今又是30年。我是30年“求索”,30年“革命”。
彭德怀一行来到当年的指挥部。这是一户农民住的小茅屋,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和彭德怀所率部队的连长李灿就住在这里。彭德怀等在这里秘密研究起义方案,制定起义纲领。
在这屋旁,彭德怀感慨地说:“过去提着脑袋在茅屋里谋划起义,还不是为了今天人民的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