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老师评语里的毛泽东
2009-02-24 10:29:4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唐振南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 五 )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学习。这所学校是当年湖南最大的普通中学,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校长是符定一,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一任中国文史馆馆长。

  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炼成一色好文字,受到国文教员柳潜的器重,引导他学习梁启超的文风,新闻评论家的笔锋;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鼓励他多读课外书籍。见到毛泽东写得好的作文,柳潜常写上评语交全班同学“传阅”。《商鞅徙木立信论》是其中的一篇,今已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列为首篇。

  商鞅“徙木立信”,是流传悠久的历史故事,最初见于《史记·商鞅列传》。相传战国秦孝公在位时,宰相商鞅力主变法,但阻力很大,老百姓对新政也有疑虑。商鞅为解除人们的疑惧,在国都南门树立一根木桩,宣称谁能将木桩徙置北门,赐金10两。但人们不信有此种轻而易举的好事,不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谁能徙置,赐金50两。这时,果有一位手粗脚壮的大汉将木桩由南门搬迁至北门。商鞅当即给大汉赏赐黄金50两,以示不欺骗。随后颁布新法,表示要如徙木赏赐一样,取信于民。毛泽东看到这故事,联系当时社会实际,挥笔撰写《商鞅徙木立信论》,抒发胸怀。

  文章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他说: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人民会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惮而不信”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黎民惧焉”,尽管执行者煞费苦心,人民依然“立而不信”。于是,毛泽东将笔锋折转,写道: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的深层原因。

  毛泽东这篇论文仅600字,国文教员柳潜阅后,作了七个眉批和总评,计150字。批语认为该文“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议论潇洒,积理宏富”;“力能扛鼎”;“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柳潜不愧为一位有眼光的教员。文章末尾的总评是:“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浓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并在作文首页大写“传观”二字。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还提到柳潜,“那时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录(览)》”,“我读了《御批通鉴辑录(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自学更好。”解放后,毛泽东询问符定一是否知道柳涤庵(柳潜)的下落。符回答: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深感遗憾,叹道:“可惜了。袁大胡子不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新闻记者的手笔,是我向柳涤庵老师学来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由于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学校的繁琐校规又使他反感,他在该校住了六个月,便退学,到湖南图书馆自学去了。


    ( 六 )

  由于父亲毛顺生不同意毛泽东在湖南省图书馆自学,以为他在外游荡,荒废学业,断绝伙食费的供应。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后,于1913年下半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次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他在第一师范读了五年。他在这里遇到一位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思想开放的学者杨昌济。

  杨昌济,字怀中,长沙县板仓人,曾留学日本、英国,前后达9年,研究哲学、伦理学、教育学。1913年归国后,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请他任教育司长,他断然谢绝。他在《达化斋日记》里记载:“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当与大多数国民为友,凡军人官僚政客,不当与之为缘。不当迎合恶社会,当创造新社会,当筑室于磐石之上,不当筑室于沙土之上也。吾辈救世惟赖此一枝笔;改革思想,提倡真理;要耐清苦,耐寂寞。”他决心“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献身教育事业,培育人才,进行“磨血革命”。他热烈支持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热情向青年介绍和传播西方各派的政治主张和哲学、伦理学说,介绍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历史知识,鼓励学生树立“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他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

  1918年暑假,杨昌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他刚到北京,就致信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通告蔡元培等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消息,建议毛泽东赴北京,一方面负责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另方面去北京大学工作,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经他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手下工作了半年,任图书、报刊管理员,负责登记来图书馆的阅读人员。不幸,杨昌济于1920年元月17日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他曾致信好友章士钊,介绍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学、品、行”,赞扬毛、蔡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教授真有慧眼,不愧为近代伯乐。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他讲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而且在这部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一百分。”


  ( 七 )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虽是老师,但只比毛泽东大三岁,两人交往密切。黎锦熙一生勤写日记,从不间断。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就有20天记载了他与毛泽东的交往。如“4月4日,星期日,上午,润之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5月30日,“润之至,交谈社会改造事。”7月21日上午,与润之、章甫(即陈章甫)讨论读书方法,“告以精读《群学肄言·缮性》。”7月31日晚,“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

  同年9月,黎锦熙调往北京教育部工作,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亦未间断。毛泽东在长沙散发《征友启事》、组织新民学会等等活动,都随时通告黎锦熙。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信,谈到社会改造问题,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不能从枝枝节节的改造入手,而要从改造人心入手。“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即具有宇宙之真理。”他决心从哲学、伦理学入手,寻找真理。“十年未得真理,则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则终身无志。”黎锦熙阅读此信后,在日记里记载、评议:“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当晚复信,以资鼓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恩来没有上过大学”吗?
·下一篇:访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揭秘主席不乘飞机真实原因
·特稿:伟大的毛泽东到底伟大在哪里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八
·特稿:庆祝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开通十六周年
·骆义飚: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特稿:主席长征黔东南——简述毛泽东及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经过黔东南(组图)
·舒国康、竹枝强: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特稿:感悟毛泽东思想之七
·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姚老庚:1935年10月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鉴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纪念我的小叔叔俞慕耕烈士壮烈牺牲70周年(组图)
特稿:长征之歌
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特稿:长征路上的红军标语(组图)
田竞: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特稿: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陨落在长征路上的“军魂”吴焕先(组图)
王久龙: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浪淘沙·八角楼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