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和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戏曲艺术占很大比重。有资料显示,他生前不仅观看过大量不同流派、不同剧种的古今剧目,而且保存有京剧、河北梆子、湘剧、晋剧、越剧、粤剧、昆曲、豫剧、楚剧、秦腔、锡剧、祁剧、潮剧、采茶戏、高甲戏等诸多唱片,展现了他宽阔的戏曲视野,反映了他多彩的戏曲审美观。毛泽东一生看戏谈戏的故事很多,其中涉及到众多河北名家。
1943年底,京剧《逼上梁山》在延安演出成功后,毛泽东于1944年春又指示延安平剧院创演《三打祝家庄》,以期通过这个戏对干部、战士进行运用“里应外合”战术解放城市的策略教育。此剧于当年7月开始创作,1945年2月22日、23日在延安正式公演。该剧中就有河北演员牛树新(河北任丘市鄚州镇人,生前最后职务是省剧协副主席、省艺术学校副校长,1984年去世)。他在“一、二打”中扮演铁棒栾廷玉,“三打”中扮演女杰顾大嫂。牛树新生前多次回忆毛泽东观看他们演出《三打祝家庄》的盛况。他说,毛泽东多次观看此剧,多年以后他还说:“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三次?我看宋江这个人有头脑,办事谨慎,前两次是试探,后一次才是真打。我们干革命,就要学宋江,要谨慎。”
1946年,牛树新回到冀中,翌年出任冀中实验剧院副院长,分管业务工作。1948年秋,实验剧院接到冀中军区指示: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剧院闻讯兴奋不已,七八十名演职员按指定时间准时出发。他们从所在地饶阳县起程,取道石家庄,步行来到西柏坡。中央有关负责人见他们远道步行而来,对这种老八路作风赞叹不已,遂给每人发了一双布鞋。晚上演出,场地就在毛泽东住所门前,幕布挂在墙上,两盏大气灯将整个场院照得通明。那天演出的剧目是《借东风》、《打焦赞》、《打龙袍》、《三岔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就坐在前排的凳子上看戏。演员们在演出中亲睹伟人风采,非常激动,有的激动得竟忘了台词。
“高(庆奎)派”传人李和曾,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后在冀南军区京剧团担任主演,经常在河北临西、南宫一带演出,在冀鲁豫解放区很有名。1948年他在石家庄参加了华北平剧研究院。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平山西柏坡召开,李和曾随华北平剧研究院到西柏坡进行慰问演出。共演两个晚上。头一天晚上第一出戏是李和曾主演的《坐楼杀惜》(扮宋江)。因毛泽东对“高派”艺术非常熟悉,便说:“李和曾唱得不错,我很多年没有看到这种高腔须生演唱的京戏了呢!”第二出戏还是李和曾挑梁,演《失空斩》(扮诸葛亮)。毛泽东看得很投入,边看戏边哼着剧中的唱词,并对坐在身边的周恩来说:“唱得真好啊!一个才20多岁的年轻人(当年李和曾28岁——引者注),就有这样高超的京剧艺术才能,真是前途远大。”又说,“他这可是真的高派唱腔,看了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劲奋力的感觉!”第二天晚上演出剧目的重头戏是李和曾主演的《哭秦廷》(“高派”名剧,李和曾饰申包胥。戏演伍员灭楚后,楚大夫申包胥赴秦国借兵收复楚国的故事。本事见《左传·定公四年)。戏毕,毛泽东夸赞李和曾,说他“不愧为高派的门徒,他唱戏、做戏、文武功夫都很扎实”。
在毛泽东众多的戏曲唱片中,他最喜爱的其中之一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他欣赏这出以女英雄为主角、情节为敌我交战的亦文亦武剧目,是着眼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提倡全民皆兵,能征善战。1958年8月17日,他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就说过:“全民皆兵,有壮气壮胆的作用。我赞成唱点儿穆桂英。”一年后的1959年9月,毛泽东到邯郸视察工作期间,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邯郸地区东风剧团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时年13岁的胡小凤饰穆桂英。他赞赏胡小凤说:“13岁的娃娃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又说,“可以到北京参加国庆演出。”当时距国庆十周年仅有7天,而首都的献礼演出已经排满。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胡小凤和她的小伙伴们于国庆节前夕进了北京。连演两个多月,誉满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