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是上天安门城楼的唯一女摄影记者。她拍下了开国大典上很多经典的历史照片。之后,作为中南海专职摄影记者的侯波就开始跟随毛泽东行走于大江南北。1961年夏,侯波离开中南海去新华社工作。临行前这一别,竟成了侯波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近距离地面对面说话。
当我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这些经典照片时,一张新奇而陌生的照片跳入我的眼帘。这是毛主席与侯老、徐老的合影。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是很正常的事,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为什么站在左边,而不是站在中间呢?正当我思考时,侯老主动地给我们讲起了这里面感人的故事。
侯老深情地回忆着:
“1949年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搬进中南海后,我被提升为中南海摄影科长。其实这里就只有我一个光杆科长。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徐老和我也搬进了中南海,与领袖们做起了邻居。这年春天,徐老和我及新华社的摄影记者陈正清等在香山拍摄毛主席会见苏联代表团的过程。
“会议结束,送走客人后,毛主席招呼我和徐老等谈了一会,又主动地提出和我们合影。我们一听,兴奋得不得了!这对我们来说真是想不到的好事、幸福事!
“当我们请主席站在中间时,他却谦和地对我说:‘你站中间……’对于我这个二十五六岁的摄影记者来说,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站中间的。这时,主席笑着说:‘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于是我只好站了中间。
“这张照片拍出来之后,我一直小心地保存着,从未拿出来让人看,一直珍藏在家中。照片真情地体现了毛泽东‘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点,对于我们妇女来说,是莫大的关爱和荣耀。”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1952年刘少奇、王光美及其孩子的照片,侯老也是站在中间。还有一张是周总理夫妇在西花厅与摄影界人士共进午餐后的合照,总理和邓颖超都是站在众人两边。
经历这些,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领袖为什么伟大,凡人为什么不凡?透过侯老的眼睛,我看到了她对领袖们深深的敬意,对逝去日子的美好回忆。
今天的最新健康学研究成果表明,美好的回忆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侯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与毛主席在一起,就是很好的养生!
当我问到毛主席的养生时,侯老潸然泪下。
现在社会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开始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时。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人们对于他的养生文化也是充满好奇。众所周知,他从青年到老年一直酷爱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但对于其他方面我们却不甚了解。带着这个问题,便向侯老请教主席的养生之道。当问到这个问题时,侯老激动地说:“主席的生活极其简单,吃东西也少,工作起来有时一天就吃一餐,这一餐不像我们今天吃的大餐。他吃得很简单,工作十几个小时,饥时就冲吃些麦片,辣椒就是菜了,吃饭后不像现在人要吃水果……”
说到此,侯老突然哽咽起来,接着说:
“他老人家那时不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他没有享一点福。当时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蒋介石留下的是个烂摊子,一切要从头开始。为了勤俭建国,老人家先从自己做起。看主席生活太苦,工作人员就给他搞些水果吃,还分给我们大家吃,分给其他领导人吃。
“三年自然灾害时,老人家七个月一口肉也没吃。生活也没有规律,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大家都知道主席是要晚上办公的,因为晚上安静,还有就是全国各地文件一般到晚上才能到,其他领导人基本也是这种情况。老人家对茶和烟不离,茶可以提神,烟有助于他思考问题。毛主席对茶和烟的爱好也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就像他特别提倡国民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为了更有保障、更好地工作。主席的生活是不拘小节的。有时吃完卫士给他准备的水果后,连手也不擦,就在自己裤子上磨一磨。
“他是大事决不糊涂,小事从不上心。跟他在一起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我第一次近距离见毛主席时,特别紧张,主席问我是哪里人,徐肖冰说我是山西夏县人。主席对我笑着说:‘你还是关云长的老乡啊!’听主席这么一说,我的紧张感就消除了。我不无自豪地对主席说:‘在延安时我就见过您,还听您讲过大课呢!’主席说:‘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河水长大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啊!’”
说到此,侯老潸然泪下,激动地说:“这句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说的这句话——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安水长大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对于毛泽东养生之道的了解,既让笔者震撼,又让笔者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大!与其说他有养生之道,不如说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心中没有了人民,生不如死。这对于我进一步完善毛泽东伟人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为青年毛泽东特型演员,河南焦作市艺术学校影视表演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