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与邓小平战友情深 |
2008-08-02 15:43:43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曾昭铎 |
浏览次数: |
|
|
|
|
20世纪20年代,有两位中国青年,他们相继赴欧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相逢、相识、相知、相助,学有所成后,即回国效力。他们就是深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当代伟人周恩来和邓小平。
相识在法国巴黎
1920年1l月7日,时年22岁、风华正茂的周恩来从天津到上海,登上了一艘法国邮轮赴欧勤工俭学。在欧洲,他一面工作、学习,一面深入了解当地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等方面情况,从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他不辞辛苦,到处奔波,足迹遍及西欧各主要国家的首都,如巴黎、伦敦和柏林等地。1921年,当他通过反复比较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巴黎最初成立的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不久,该组织就迅速成为旅欧进步华人的联络中心,并相应在旅欧留学生和华人劳工中开展思想启蒙工作。1922年,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积极推动下,中共旅欧支部在巴黎成立,并开展更加深入细致和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该组织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在极为复杂的异国环境和斗争实践中,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输送了诸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朱德、李富春、向警予、蔡畅、陈延年、聂荣臻、王若飞、李维汉、邓小平(希贤)等一大批党的杰出领导人。
巧的是,1920年10月,时年仅16岁、少年英俊的邓小平也与一群四川籍子弟加入到赴法勤工俭学行列。在巴黎,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并先后参加了周恩来等人组织和领导的中国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共旅欧支部,逐步成为上述组织的主要成员和骨干,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
周恩来与邓小平,原本天各一方,素不相识,历史的机遇和共同的人生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并逐步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亲密战友。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有两件事很值得一提:
其一是共同编辑出版革命刊物《赤光》。该刊创办于1923年,原名《少年》,后改名《赤光》,是中共旅欧支部和共青团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刊物的总负责人就是周恩来,他身兼策划、总编和撰稿等重任。李富春、邓小平、李大章等人先后参加了办刊工作。他们白天打工,晚上加班编印刊物。当时物质条件很差,无论开会、办刊,统统挤在周恩来在巴黎租住的一处小房间里。他们吃的经常是面包加白开水,连蔬菜也时有时无,工作忙碌,生活艰苦,而内心却充满希望。在具体分工方面:以李富春为主搞发行,以邓小平、李大章为主刻蜡板和油印。邓小平年纪轻、志气高、干劲足,办事认真,他所刻蜡板,字迹工整秀丽,排行有序,深受周恩来赏识。由于他身兼油印,手上及脸部经常沾上油墨,同志们便戏称他为“油印博士”,不久,这个雅称便在欧洲中国留学生中广泛传开,成为历史佳话。
其二是周恩来与邓小平等留法学生开办“中华豆腐店”之事。中国赴法留学生中,许多人家境贫寒,他们出国勤工俭学,有时遇上所在地经济萧条,工厂关门或者开工不足,市场不景气,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中国留学生处境更加困难。面对此情此景,大家从不气馁,而是共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例如1922年6月,在周恩来倡议下,由邓小平为主负责,在巴黎办起一家中国式豆腐店,店名就叫“中华豆腐店”。留学生们在工余轮流到豆腐店参加劳动,甚至连大忙人周恩来有时也抽空来店中帮上一把。年轻人聚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妙趣横生,干活不累。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谋划下,“中华豆腐店”所产豆腐,品质新鲜独特,价廉物美,不仅华侨华人喜欢,连法国人也爱吃,往往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再出点子,扩大规模,增加品种。除了豆腐,还做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冻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品种繁多。“中华豆腐店”由于方向明确、组织有方、经营得法,效益甚佳,不仅有助于补贴留学生们的生活费用,还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